女性的情感心理发育特征 少女的恋父情结 纪先生46岁,有一个上大二的女儿。纪先生的爱人是一位教师,平时对女儿要求比较严格,一旦女儿达不到要求,妻子就会严加批评,而纪先生为人比较温和,对女儿总是一副笑脸,因此,女儿从小就和父亲感情好,有什么心里话总是悄悄地告诉他。如今,女儿已经20岁了,却仍然改不掉在老爸面前撒娇的习惯。 3年前,纪先生的妻子不幸患肝癌去世,之后,陆续有人给他介绍对象,但是考虑到女儿尚在读高中,怕影响女儿的情绪,纪先生均当场谢绝。女儿考上了一所知名大学后,纪先生这才开始考虑个人问题。纪先生的一个朋友给他介绍了一位方女士,对方也是丧偶,在事业单位供职。两人交往一段时间后,双方对彼此都很满意。然而,当女儿听说老爸要再婚时,立即表示反对。为了阻止老爸与方女士约会,女儿每天晚上都守在家里。甚至在星期天,女儿怕老爸私自外出,竟然将自己和老爸锁在家里,并说绝不会让别人来分享老爸的爱,如果纪先生执意要再婚,她就休学,时刻在家看管他,弄得纪先生无可奈何,只好假装答应女儿暂时不和方女士见面。纪先生只有借上班时间,偷偷地与方女士见面。由于纪先生的岳父在美国,他准备把女儿送到那儿留学,然后再与方女士结婚。不过,方女士又不乐意了,说如果纪先生想和她结婚的话,必须经过家里所有人的同意,弄得纪先生不知如何是好。 女人为什么有恋父情结?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发现,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中普遍存有一种现象,即在3岁左右开始从与母亲的一体关系中分裂开来,把较大一部分情感投向与父亲的关系上。只不过男孩更爱母亲,而排斥和嫉恨父亲;女孩除爱母亲外,还把爱转向父亲,甚至要与母亲竞争而独占父亲,对母亲的爱又加进了恨的成分。这就是所谓的“俄底浦斯情结”和“埃勒克特拉情结”。这两个名字源于古希腊剧作家索福克勒斯的两部著名悲剧,前者主人公杀父娶母,后者主人公诱使其弟杀死了母亲,为父报仇。自己则终身未嫁。 小女孩到了3岁左右,认识能力和独立性都有较大提高,达到一个转折点,意识里开始清晰地发现了父亲,就这样女儿打破了与母亲浑然一体的关系。这种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尽管处于朦胧之中的潜意识状态,但却明显地作用于孩子的情感和行为。这时女孩变得柔媚会撒娇,愿意与父亲接近,让父亲抱。父亲是人们幼年生活中的第二个重要人物,对女孩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主要表现为: (一)父亲给儿童更多新奇、刺激和超出常规的东西,带给儿童更多的激情。母亲的活动则常重复、单调而刻板。 (二)父亲更富于身体上的魅力,令人兴奋。母亲则长于言辞,给人以安慰。 (三)父亲花在婴儿身上的大部分时间是在玩乐上,母亲则主要是偏重于在生活上照顾婴儿。孩子更愿意与父亲一起玩乐,追求新奇的探索,而受到委屈时则愿意找母亲,以求得安慰。 (四)孩子可以在父亲面前表现对母亲的愤怒和恨而不被谴责和遗弃,能表达丰富情感,又有安全感。 父亲作为儿童早期心理发展上起独特作用的角色,他是拆散母婴结合体的建设性分裂者,鼓励并支持了儿童的独立和自由,有利于个性的发展。他是儿子学习男子汉气质的楷模,也是女儿形成女性气质的导引者、支持者和认可者,对儿童性别角色的分化具有很大作用。 弗洛伊德像用万金油一样,用“力比多”解释“埃勒克特拉情结”,但那些小女孩儿可不这么想。父亲可是她们对男性世界的全部想象和直接感触。不仅如此,父亲满足了她们对英雄、权力以及不一样世界的最原始的探寻。“恋父情结”的心理分析、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个体性心理的发展,经历如下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口腔期。从出生到l.5岁,动欲区是口,婴儿从吮吸吞咽中感到快感和满足。 第二阶段:肛门期。从1.5~3岁,动欲区是肛门,幼儿从排泄中得到快感和满足。 第三阶段:性器期。从3~6岁,动欲区是外生殖器,幼儿开始注意性别,出现好奇心。 第四阶段:潜伏期。从6~12岁,幼儿的性欲潜伏下来,避开异性,以同性为伍。 第五阶段:成熟期。与青春发育同步,男女均从与异性接触中寻求乐趣。 个性发展到“性器期”,混沌初开,开始注意起两性的差异。女孩发现男孩有小雀雀,站着小便,像只骄傲的公鸡,说有多神气就有多神气,而自己小便必须蹲着,无比委屈,感到低人一等,从而埋怨起生她的母亲来;而母亲又是父亲的疼爱对象,于是,在埋怨的基础上又添了一层妒忌。据研究,女孩这种对母亲的埋怨与妒忌的交织情绪,发展成为反母亲父的“恋父情结”,一般需要三个条件:一是家庭里阳盛阴衰;二是父女相依为命,或父女亲近超过母女的亲近;三是女孩个性内向,心理稚嫩,富含“嗲”气。 “恋父情结”是性心理障碍,亦称性心理倒错,即生理上已进入“潜伏期”或“成熟期”,而性心理却严重滞后,仍停留在“性器期”,犹若蝌蚪变青蛙,变成了青蛙却仍留下蝌蚪时代的尾巴,不成熟。“恋父情结”的要害,是可能阻碍长大后走近异性,走向婚恋。困于某种原因,即使走进婚恋,亦身在曹营心在汉,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婚姻生涯,因为她仍在深深地依恋着父亲,无法实现把感情从父亲身上转移到丈夫身上。 看来这错误并不在少女们,而是爱本身出了问题。她们太想得到爱,但没有什么法子将爱挽留,于是集体选择了病态的手段。而那些没有得手的少女则变得歇斯底里,最终以各种悲剧收场。弗洛伊德认为,有恋父情结的人如果发展不利,一生都可能受其影响。 “恋父情结”的对策: (一)性的教育。实际上,就是性的补课教育,包括这样两个方面:一是性的社会角色教育,让孩子明白“男女有别”,教育孩子从依恋父亲中解脱出来;二是帮助孩子走向同龄同性伙伴,结交同性朋友,为将来青春期结交异性朋友做好铺垫。 (二)行为配合。孩子的“恋父情结”,既源于其婴幼儿期父爱的过溢与母爱的不足,因此,矫枉时必须过正:一方面,作为父亲,应坚定而巧妙地暂时疏远女儿;另一方面,作为母亲,则应急起直追,行为上亲近,满足女儿的爱欲依附。 |
关注美爱微信,一对一案例分析,解决爱情难题
美爱:专注 恋爱、婚姻、情感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