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会用分手的话来希望对方更爱我? 我记得我之前看过一部香港的电影《不再说分手》,男主阿森和女主小岚相爱相知八年,每次阿森跟小岚产生矛盾或者吵架了,小岚就两个字---分手!然后阿森就死乞白赖得去跟小岚妥协求和,小岚因此得寸进尺,只要双方之间相处稍有不顺心就以分手为要挟,最终总能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相恋八年分手次数高达99次,分手几乎成了家常便饭。
电影的结尾,小岚最后一次说分手的时候出走了几天,阿森想去挽回她,决定了继续认错求和,并打算向小岚求婚,让他们之间再也不要分手。可是就在阿森主动认错准备向小岚求婚的时候,小岚对阿森不停抱怨控诉,终于阿森也放下了手中的求婚戒指,彻底对这段感情死心了。故事的结尾是一个开放性的结局,我们不知道这一对最后有没有分手,我只看到了双方的情分早已经被一次次分手作没了,或者说,阿森尸化了。
这个故事很简单,就是一个作女跟一个怂男的故事。女主通过一次次分手为要挟对方让对方更爱自己,达到自己想要的目的。故事中阿森的尸化并不是最后一次分手造成的,那只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每一次的提分手都是一次伤害。
很多人会说,电影太夸张没有参照意义啊,可是在现实中,很多情侣都能在这部电影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明明自己是不想分手的,可是一旦双方产生矛盾,或者觉得对方忽略自己的时候,就不自觉的提分手了,其实是希望在自己提分手的时候对方反扑上来,能够更加重视自己,能够更加爱自己。往往却意识不到这种沟通方式是错误的,等到最后真的分手的时候,却来问“当初他明明不是这样的,他肯定是变心了,以前我说分手他都会来求和的。”
为什么有些人会这样,明明不想提分手,却不停通过提分手来让对方更爱自己呢?错误的思维和错误的相处模式,是对彼此责任承担的无视,也许一时能结出甜蜜,但久而久之迟早会酿成痛苦。所有的行为模式背后都有一个合理的原因的。
一、述情障碍 述情障碍也不能说是一种病,可是通常有述情障碍的人都不能正确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它的主要特征为:1缺乏言语描述情感的能力;2缺乏幻想;3实用主义的思维方式,其过程具体而僵化,缺乏象征性。就像上文说的小岚一样,明明是想要解决问题的,却不知道该怎么表达自己的诉求,往往就会用提分手的方法达到自己的目的。最近做的一个案例,来访者自己明明想要表达的是很爱对方,却表达成了要求对方为自己做事,最后导致对方感觉在相处之中很累而提分手。明明想要表达的是A,却表达成B。
二、矛盾型依恋风格 一般依恋风格有三种,安全型依恋风格、焦虑—矛盾型依恋风格、回避—恐惧型依恋风格。依恋类型早期是用来描述婴儿与母亲之间的亲密关系,后来发现这种依恋类型在恋爱关系中也起到关键作用。安全型的依恋风格,顾名思义,就是在恋爱中能够有足够安全感的,就算对方不找自己,跟自己的意见产生分歧也不会多想,就事论事的一种类型。安全型的人是不怕失去对方的。焦虑矛盾型和回避恐惧型的人则是很害怕在恋爱中失去对方的,而焦虑矛盾型跟回避恐惧型害怕失去对方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正好相反。焦虑型渴求亲密关系而不断去确认试探,恐惧型则不断回避亲密,不断回避问题。
而不断提分手来试图让对方更爱自己的人则是焦虑矛盾型的依恋类型。通过提分手来确认对方对自己的感情,不断试探对方。
三、以自我为中心 一个通过不断提分手让对方妥协,或者让对方更爱自己的人,通常都是从来没有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也就是,以自我为中心。因为想满足自己的欲望,要求别人对自己付出,却置别人的需求于度外。在恋爱关系中,希望对方以自己为中心,靠提出分手来证明自己才是拥有关系主控权的人。可是一段好的恋爱关系双方之间的地位应该是平等的,才可以进行有效的沟通解决问题。通过威胁对方,消耗对方对自己的爱来获得地位的提升,再好的感情最后也会变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