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贴标签」这件事我们无法避免,但又要怎么面对呢? 在这个社会上生存,我们不免被贴标签(尤其是跟你不熟的人),我们也不免会去贴别人标签。但是我们要先弄清楚「标签」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其实标签就是一种「个人经验的统计学」,那是一种根据自己的生活经歷、经验中整理出来的统计资料库中,判断别人「可能」是怎么样一个人的依据。而这是很自然的,是人性,因為我们都必须要保护自己不受伤害,用「资料库」决定我要不要持续跟这个人来往,或是我想要喜欢或讨厌这个人。 事实上我们的价值观,就是千百个「标签」所组成的集合体。但我们都忘记了我们非常容易有所谓的「确认偏误」。 「确认偏误(或称确认偏差、证实偏差、肯证偏误、验证性偏见)是个人选择性地回忆、蒐集有利细节,忽略不利或矛盾的资讯,来支持自己已有的想法的片面詮释。这种偏见尤其显见於感情问题和传统观念。人们常偏好支持自己原立场的观点,也倾向将模稜两可的事实做有利於自己的解释。偏见的搜索、理解和回忆,常被用来说明态度极化(即使争论双方都依附於相同的根据,争执仍变得极端)、信念固着(在反证出现后依然坚信原有看法)、非理性首因效应(即强烈的「先入為主」效应)及错觉相关(对二件偶然事件做无根据的连结的倾向)等现象。」 我们的资料库只是整个世界的资料库的冰山一角而已,但我们都忘了这点,觉得我们自己的资料库就是世界的全貌。并且我们人非常容易把自己遇到可能只有重复两叁次事情,直接类推适用,说这是「所有人」都这样,或是「全世界」都这样。我们应该主张立足点式的平等,因為实际上人与人之间本来就存在着差异性。我们都生长在不同的价值体系裡,不同的生长经验以及不同的朋友圈。就连同样生活在台湾的台湾人都有各式各样不同的人存在,更遑论而不同文化、种族、生活习惯了。 但在现在网路、大数据越来越发达的时代之中,几乎每个入口、社群网站,不管是Google的搜寻结果还是Faceboook会显示在上头的资料,都会帮你过滤跟你自身相关或是比较喜欢的言论跟内容。人们的同质性越来越高,接收到不同观点与想法的机会越来越少,更会让我们越是会落入认為世界的样子跟我们的资料库是一致的错觉。 我们应该有个认知是「我们的资料库其实并不代表全世界」,而在想要拓展资料库的时候,你同时也会充满好奇心,成长的速度也会更快。当你把你的杯子清空的时候,别人才有办法把属於他的水倒进你的杯子裡。 当你看到一个满身刺青、一脸兇光又拿着西瓜刀的人的时候,你就会下意识的想要离他远一点,你的潜意识会直接告诉你「他是坏人,他可能会伤害你,走远一点」。在你走远的时候也要持续观察,这个人到底是跟你想得一样要去砍人,还是他只是一个脸长得不太和善、把刺青当艺术的西瓜摊老闆而已。虽然这个例子是有些夸张,但我想表达的是,当你遇到你人為应该开啟自己的保护机制的状况时(如果不是是跟生死相关的事情),请保留一些让对方能够翻转你的空间,而不是完全认定自己的判断就一定是对的,并且固执己见。 在我们出社会之后,就像这个影片裡面所讲的,我们被我们生活中很小的一部份(像是名片)来定义我们这个人是怎么样的人,大部份的人都容易犯下这种判断人的错误。我们很容易不希望别人给自己贴标签,自己其实也在做同样的事情而不自知。想想看,為什么我们要因為别人不同的客观条件,而展现不同的态度?权高位重的人有比较值得你尊敬吗?除非真的认识他,不然你得到的都是经过他人解释过的「二手资讯」,只要不是一手资讯,都会经过当事人价值观多少的扭曲(扭曲不一定是指差的,也有可能是好的)而一个没有什么特别成就的人就不值得你去理会吗?读台大就一定如何?当医生就一定如何?机票都买头等舱就一定如何?全身刺青就一定如何?事实上,世界上各种人都存在,标签不代表一定如何。就像亚洲人不一定成绩好,黑人不一定会跳舞,原住民不一定就会唱歌、法国人不一定比较浪漫、德国人不一定比较严谨等等。 虽然不一定,统计学还是有其依据的,亚洲人偏偏就是成绩好的比其他种族多一些,黑人偏偏就是跳舞天份比其他种族好一些,原住民偏偏就是比较会唱歌的人比较多等等。因為影响出这样结果的因素还是存在着,不会因為你厌恶标签而消失。 标签本身很中性,恼人的是使用标签的人使用的是否是有恶意的态度。标签本身很中性,它可以是你最大的弱势,反过来说也可以是你最大的优势。如果你是女性,不要想要拿男性的样子去征服所有人,你要利用你的弱势变成你最大的优势。我们过度害怕被分类,但没有分类,这世界其实很难以运行。但事实上,我们没有任何一个人有办法脱离标签给我们的影响。标签永远跟着我们,那是一种判断事实的線索之一,但不是决定事实的全部。 我们给别人的标签是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而别人给我们的标签,是别人看待我们的方式。很多人误以為两者是一致的,但其实不然。你怎么看你自己,跟别人怎么看你,有时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解释观点。我们都是特殊的个体,但你不得不承认在大的群体之下所產生的统计数据会对别人怎么看你產生影响,若极力去阻止这些影响的发生,是徒劳,也无功。所以我们常常会需要去争取一些看起来社会观感比较好的标签,但又容易在这之中迷失自己。 标签在我们的手上或贴在身上,是用来保护自己不受到伤害,而不是伤害、论断、批判他人的依据,但我们很容易误用。讲到这又要牵扯到课题分离的问题了,只要课题分离的功课做得好,我们只需管理好自己如何使用标签,别人如何使用他的标签则是他们自己的课题。 而我所写的两性文章之中,所提到的「男人」「女人」并不是指生物性别,而是非实体的「特质」。是相对的,而非绝对。就像是中国古代的「阴阳」观念,有阳男、阳女也有阴男、阴女,指得是一个人拥有的特质,并不是在说「所有有带把的人都是这样」或是「所有有子宫的人都是这样」。因為写文章得靠统计学,而看文章的人自己要知道统计学对於独立个体来说是完全不具有任何意义的,要自己懂得应用、随顺变化才是王道。 所以面对别人想贴我们标签时,我们不需要生气或觉得无奈,时间会证明你是谁。有实力的人绝对不怕别人去贴他标签,也不会过度在意,因為他们有属於自己坚固的信念系统支持着他们不会被击垮。这世界上之所以会有这些你看了沉痛、遇到了愤怒的东西,都是我们一併一起创造出来的,没人能够免责。不要让自己变成那个,能推卸责任的时候大声责怪,自己遇到的时候寻求别人谅解的那些人,我们能改变的,只有自己。 宽以待人、严以律己。标签不该变成伤害别人的工具,而是保护自己免於伤害的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