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一份爱到底有多难?拥有一份情到底有多贵?中国的人那么多,哪个才是我那个?又为什么今天山盟海誓而明天就一地鸡毛?爱又该如何保鲜?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浪漫,到底藏着多少波诡云谲的杀招在后?在爱河沉浮的人们,都在用一次次试错来解开生命中最重要的幸福之谜…… 亮灯还是不亮灯? 如果你看《非诚勿扰》应该知道,女孩灭灯意味着对男嘉宾没有兴趣。在《中国人约会调查白皮书》中,我们发现有22%的人不会选择与第一印象不好的人再次约会。 什么可以点燃我们的心灯? 对云来说,当她看到男生第一面时颇有心动之意,但忽然发现他的领口有触目惊心的油渍,吃饭的时候,居然捡起桌上掉的饭粒施施然送入口中,她当即给该男灭灯。 而丰儿觉得,当她看到一个男人闷着头玩手机,或者低头吃饭一言不发的时候,她的肺就快气炸了,她的前男友是朋友圈非常好玩的开心果,所到之处都是风声笑语,她无法容忍自己置身于凝固的空气里,这是她从小到大太熟悉不过的感觉了。 所以当云看到一个非常干净的男生的时候,她的心都快化了,可最后在他的手机里发现了男同的照片;而丰儿的困惑是男友到底是谁的开心果? 云今年28岁,她忽然开始害怕,因为她发现公司每年都会进来一些更“新鲜”的女孩,她的肤色与她们比起来已经有些差别了。她开始困惑,到底男生是不是在意这些?她不敢想象,如果年纪再大下去,她是不是会像慢慢枯萎的水果,不得不“挥泪大减价”?以前她灭灯的时候毫不犹豫,但现在她开始纠结,好像她每灭一个灯,就灭掉自己一个可能的机会,而那些“油渍”和饭粒,真的让她无法忍受。 丰儿最大的困惑是,男人到底要什么,因为她看到很多男生的女友都没有她漂亮,可是为什么他们却成了一对? 有个美国女孩也和她有同样的困惑,她在网上的金融论坛提问:
华尔街金融家的回帖如下:
所以有人总结某婚恋节目上的女孩的诉求无非是:有钱、帅、忠心与否以及爱不爱自己。可是到底我们拥有什么可以拥有什么?——我们配得上想要拥有的吗?我们和那个男人棋逢对手吗? 伯纳德.默斯坦认为,对于一个新伴侣,有三类信息影响着关系的发展:
如果我们约会约出来的都是诸如是否有肌肉、白金银行卡或者开什么车这样的话题,我们也就在约会的第一个层面,这个层面的连接是很容易断裂的,也难怪在统计中,有一半人对约会都以失望而归作为结局,因为约会毕竟是情感的交融,如果没有价值和角色层面的交流,这种关系必然停留在肤浅的层面。我们最得意的如果只是姿色,就无疑把我们自己贬低为早市卖的西红柿了。而如果我们也把对方看成是钱包和明星照的话,也容易让对方感觉到你的情感的浅薄。 看看我们的统计数据:92.2%的男性认为女性应该在27岁前结婚,糟糕的是女人也同样认同这个观念。小莫对此深有体会,她今年28岁,可却发现身边的女性朋友大多结婚,或者已经名花有主,最让她悲催的是以前热心给她张罗的同事,也转而给更年轻的小姑娘介绍男朋友了。最近一个男生家长居然告诉她妈妈:她已经28岁了,年纪不小了,别挑三拣四了。她看着妈妈故作镇定实则崩溃的脸,觉得人生好像到了尽头。 小莫觉得,用内外交困来形容,也许不算夸张。一方面,社会上有一种舆论的压力,好像一过了25岁,女孩人生的红色警报就要拉响,周围的人的眼光里自然流露这种不屑:看,挑来挑去把自己给剩下了吧。回到家看到妈妈爸爸那双幽怨甚至疯狂的眼睛,又觉得自绝于人民。 她不缺男生,打开平台,就能看到动辄几十甚至上百的邀约,可是她已经约见了二十个男生了,半年之内。她不肯用“约会”来形容这些活动,因为就像是流水线上一 样,她必须要在指定时间把自己嫁出去,否则就好像成为一个“失败者”,她很困惑,明明是自己的感情,为什么好像不是由自己做主? 有一项统计表明,80后、90后一代对于“婚姻没有情感就无法持续”这件事持怀疑乃至否定的态度的比例要大于70后一代。和一般人想象不一样,正在婚配高峰期的一代人的婚姻观念比起上一代人来说更加趋向于保守,有人认为这是因为高房价和高物价的时代,年轻一代要面临更大的挑战,而且因为独生子女和父母的连接更紧密,也导致他们离家的困难。对小莫来说,她的内心好像没有太多渴望想要拥有自己的家庭,事实上,她无法想象一个人生活,或者独自成立一个家庭会是什么样子,如果妈妈不那么焦虑,她其实不介意在家里一直和妈妈相伴下去。 纽约47岁百万富翁拉里·格林菲尔德从2000年起,就开始通过纽约的婚介公司寻找一名他心仪的“完美妻子”。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尽管他12年来与多达250名女性约会了250次,竟然始终未找到自己的“另一半”! 他对“完美妻子”的要求并不高,只要对方满足以下几个条件即可:“漂亮、苗条、聪明、犹太裔、有幽默感、来自纽约、不是女强人”即可。 12年来,拉里先后更换过6家婚介公司,仅婚介费就花了6.5万美元,但却不可思议地“滞销”至今。 关关今年40岁,她现在基本已经放弃了“幻想”,三十岁出头的时候,她也是频繁约会,现在她有些后悔,因为那时已经不是约会,而是“促销”。 “如果你抱着非常焦虑的心情去约会,对方也会感受到你的恐惧,离开你。”于是她越发觉得自己没人要,恨天恨地恨自己,过得非常恐慌。现在她才开始能面对一个人的生活。“虽然没有那么好,但也没有之前那么坏。” “我需要你每30秒就给我发一次短信,告诉我一切都会没事的。” “其实这和考试一样,你需要一定的焦虑,但你不能过于焦虑,否则你什么都做不了。” 约会还是约炮? 《中国人约会白皮书》中提到,首次约会,接受性邀约的占比23.5%,其中25.4%的人会预先作准备。 原来朵朵对第一次约会就提出上床举动的男生的态度是:杀无赦,只要往性那边靠,她就立刻黑脸。今年30岁的她,已经发现自己对这件事开放了许多,香水、性感内衣和勾兑的眼神也会多了很多。 “纯情少女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她说,她想开了一些,与其那么着急,不如干脆享受约会最美好的部分:暧昧。 J在网络上也算个小名人,长相帅气的他从来没有在第一次约会就提出性邀约,不是矫情,他觉得,约会其实就是男女之间的博弈,在条件没有成熟的情况下,贸然提出性需要是非常没有趣味的表现。他很喜欢约会时言语的撩拨和眼神的勾兑。朵朵后来也发现,在约会时感觉超好的人,不一定不适合在感情中进一步发展。 “瞧你……我脸都红了……” J更倾向于把约会变成旅行,像钱钟书所说的那样:如果一对男女经过旅行还没有讨厌彼此,大抵是可以在一起的。他深以为然。 但另外一些男人恐怕没有如此悠闲的心情了,调查显示,纯粹为了一夜情而参加约会的比例有5.5%,他们绝大部分是男性,且集中在 28~38 岁,他们多为已婚,且主要为高学历和高收入人群为主。 他们人数虽然不占多,但却是约会世界里非常有能量的族群,首先他们拥有眩目的实力和成熟的阅历,足以吸引很多女性的注意;但与此同时,他们又面临一种深深的情感危机之中,他们为了成功往往牺牲了情感生活的丰富的机会,除了靠性的刺激以外,他们不知道还有什么机会满足自己的精神的空虚,大叔了还要寻求青春期的性梦。他们的杀伤力在于让很多与之发生情感的女生感觉到前途茫茫,对整个男性的群体产生绝望。 约会本身就有性的内涵,但如果我们过度赋予性以其他含义,则会导致我们不可承受之重,男人身体先于内心而激发,但最终导致他动情的还是被尊重、接纳与深深的理解,从这一点上男女没有区别。 你有“约会焦虑”吗? ——END—— |
关注美爱微信,一对一案例分析,解决爱情难题
美爱:专注 恋爱、婚姻、情感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