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 您好,非常喜欢您的文章,一直在关注,现在我和我结婚七八年的老婆关系一直不稳定,可能麻烦指导下啊。 我是来自农村清贫的多子女家庭,她是城市独生女,我是内向,她外向,结婚时我没买房给了她家十万就住在了她家和她父母生活,以后就是我俩矛盾不断,和她妈关系也不如以前好,结婚三四年后我们共同凑钱做了个生意,现在赚钱了她说都是她挣的,我上班拿不到高工资,不仅她大权在握,还贬低我和我的家人,不和我分享胜利成果,我想用钱没有门,更不能支持我做生意,我现在不喜欢她但是我父母反对离,我现在过得好压抑。 刘震云的小说《一地鸡毛》中,主人公小林就是一个农村出身,大学毕业后留在北京某部门工作的小职员。 他老婆是城里人,选定他是因为他在城市所扮演的角色,并未意识到城乡差别能够对婚姻带来哪些影响。结婚之后才发现,问题太多了,家里不时有小林老家的乡亲来投奔。来了就要招待,招待就得加菜,加菜伙食费就要超标。如果仅仅是招待吃一顿饭,多点花费还好办,问题是“吃过饭,他们还要交代许多事让小林办。搞物资、搞化肥、买汽车,打官司,走时还让小林给买火车票。” 这让小林在老婆面前抬不起头来,“人家家老不来人,自己家老来人,来了就要吃饭,农村人又不讲究,到处弹烟灰吐痰。”开始的时候小林老婆还忍着,后来次数一多,表面功夫都不愿意做了,“来了客人就脸色不好,也不去买菜,也不去下厨房。” 长期以往,两个都曾经不食人间烟火,眉清目秀的单纯青年,变成了一对伧俗算计的小市民夫妇。 当然,距离刘震云写《一地鸡毛》的年代已经过去了三十年,城乡之间的差距已经在缩小,比如江浙一带的有些农村,比城市还要富裕,豪车满地跑,随随便便嫁个女儿,嫁妆就百十来万,这样的农村人,哪里还有人介意你是什么身份。 估计你也是这么想的吧,心里憋着一口气,“你们还不是嫌弃我是农村人,家里没钱吗?” 真的是没钱的问题吗?不,结婚能拿出十万块钱的人算不得真正的穷人。 你不穷,你只是有自己的小算盘,给娘家十万块然后换来和岳父母一起住,一举两得,彩礼听起来也体面,自己也有房子住了。但这种做法的危害是埋下了后患,对方始终都会觉得你是占便宜的一方,结婚了,姑娘没嫁出去,反倒领回一个回家住,那些有虚荣心的父母都会觉得抬不起头来。即使当初这种选择可以达成某种平衡,时间长了,也会觉得吃亏。莫不如当初用这钱做首付,自己赚钱买房子,吃苦点,不贪便宜,也不会落人口实。 一直住在家里的女孩,很难成长,始终还是处于“我是父母孩子”的身份认同之中。父母对她依旧施加着各种影响,对你老婆来说,你这个老公不是用来雪中送炭,是用来锦上添花的,有你五八,没你四十。你稍有不足,她就会想,我本来一直都过得挺好,有爹妈照顾,我为何要找一个不合适的老公给自己堵心? 你们如盲人摸象一把,各奔着自己想象中的方向而去。 这种内向,是农村孩子身上缺乏情感教育的外在表现,父母没有教过如何为人处世,家庭缺少温情,让孩子不会说也不擅长说窝心的话,越是觉得自己理亏的时候,反而越会用沉默用强硬来保护自己。 比如我农村有个亲戚,父母都是好人,含辛茹苦的每日奔波,给儿子创造了比较优裕经济环境,可是他们之间,每天连几句话都聊不上,只知道孩子缺什么给什么。孩子的智商很高,但情商极其低下,不知道如何和人交往,连和旁人打招呼都是一件特别困难的事情,放学忘带钥匙,宁可在雨站着,也不肯去邻居家敲门说我可以进去躲一会吗。 即使如谢耳朵那样的天才,艾米最后都忍受不了他的愚钝和不解风情,他分手了。 农村有落后传统,城里也有小市民,二者没有谁比谁高贵,都各自有各自的局限,最终,很多城乡模式的破裂,就在于无法建立一个通畅的沟通交流渠道,双方的成长环境不同,对于情感有着不同的理解和需求。 并非一切婚姻矛盾的根源都在于穷,只不过人们习惯用穷来解释,这样最方便易懂,还能占据道德优势,“你还不就是嫌我穷?”言外之意,你就是一个贪心的女人。 《一地鸡毛》中,小林由衷感慨,“老家如同一个大尾巴,时不时要掀开让人看看羞处,让人不忘记你仍是一个农村人。”你拖着的这个尾巴,就是出身带给你的性格缺陷,就是你的不擅长沟通,而令你的老婆有一种觉得钱和人自己都没图到的失落。 试着换一种思路去经营夫妻关系,外向的女孩其实都没有什么坏心眼,她当初能选择你,也未必非常介意你的出身,更可能是看重你的老实可靠。但仅有老实可靠,又会令人感到无趣,要是能学会多表达,多赞美,多鼓励,哄得她高高兴兴的,很多事情都会简单得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