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代桂云 来源 | 壹心理(ID:onexinli) 他们有点冷,让人不容易亲近;他们有点直,不喜欢拐弯抹角。 他们做事容易执着,但有时缺少变通;他们对人十分真诚,但有时缺少弹性。 他们最容易得到的评价是“喜欢较真”、“不会来事”、“不长眼神”、“说话太直”…… 他们就是“锐角人”。 棱角分明的“锐角人” 在所有的角中,锐角是最尖锐的角。在所有的人中,“锐角人”也是最尖锐的人。 他们如此棱角分明,在人群中很容易辨认。在宴会类的社交场合,那个不主动与邻座攀谈、对别人的敬酒不太会拒绝、不讲黄色笑话、与整个氛围显得有些疏离的人就是。他们就像辣椒家族里面的尖椒,总是带着自己尖尖的形状与辣辣的味道。 他们的棱角里究竟装着什么呢? 其中,最核心的东西叫“内在规则”。“锐角人”是内在规则超强的人。他们严格遵循着一套规则,这套规则奠定了他们的人格基础及行为准则。外在人事物只要与这套规则不符,他们就会选择拒绝,几乎没有商量的余地。 我的朋友Z女士就是一个“锐角人”。我们团队在社区组织了一个周末儿童读书会,由她带领。一次,她接到单位领导的通知,周末需要加班,没法带领这次读书会。这次活动的主题是“科学”,我提议由我替她带领。她立即拒绝,理由是“文科生根本就没有科学精神”。她在朋友圈到处找可以给孩子们讲科学的工科生,可是几个朋友都没有时间。她很着急。于是我又提议:要么换一个主题,我来主讲;要么干脆取消这次活动,相信家长和小书友们也会谅解。但她一概拒绝,说上周已经和孩子们商量好了。总之,怎么都不行。最后,因为某种原因,她又不需要加班了,这才解决了问题。 他们棱角里的另一种东西,我称之为“隔离膜”。“锐角人”给人的印象比较冷,那是因为他们的情感被包裹在“隔离膜”内。就像一枚熟透的浆果,尽管里面饱满多汁,但别人看到的却是一层不动声色的果皮。这是好多“锐角人”给人的错觉。在生活中,“锐角人”不一定不健谈,但得与“对的人”谈“对的事”。“锐角人”也不一定不热情,但得有人先用热情唤醒他们的热情。有一种肉汤,放一会上面就会形成一层油膜。你以为汤凉了,喝一口,却被烫着舌头。你如果刺破“锐角人”的“隔离膜”,他们的热情会让你惊讶不已。 他们棱角里还有一种东西叫“界限”。他们棱角分明,也界限分明。在情感上,他们很少与别人搅和在一起。在关系中,他们就像一块铁板——某些像金属一样的特质,让别人不太敢侵入他们的精神边界,而他们一般也不愿意侵入别人的精神边界。 “锐角人”是如何炼成的? “锐角人”棱角是何时形成的?又是如何形成的呢?自从思考这些问题,我就开始认真观察周围的婴儿。我没有发现一个冷漠的婴儿。正常状态下,他们都是柔软、开放、快乐的,越小越是这样。但是幼儿园的孩子,有的已经长出“棱角”,会攻击别人。 那么,这些长出“棱角”的孩子,是因为有“带角”的父母,还是因为对环境的回应?换句话说,就是“锐角人”是由遗传基因决定,还是养育方式导致? 我曾在一次活动中调查情感温度的家族传承,让参与者报告父母、自己、孩子三代人的情感温度是冷还是热。结果发现,如果父母情感冷淡,大部分人自己也是偏冷的,而他们的孩子同样不热情。但也有不少例外,比如父母和自己比较冷,孩子却是一个开朗阳光的人。我自己的情况是,母亲和我都是典型的“锐角人”,女儿小时候则热情阳光(进入青春期后有些寡言忧思);我口笨舌拙,姐姐却比较会与别人家长里短地交流。 安斯沃斯对孩子依恋类型的研究,可以为这个问题提供一个视角。按照依恋理论,“锐角人”差不多就是不安全依恋类型的人,在人际关系中显得防御或退缩。这种模式的形成非一日之功,而是经过母婴之间无数次的应答互动。一个“锐角人”母亲,如果能在多数时间内给予孩子良好的情感呼应,孩子也可以成长为一个阳光灵动的人。相反,一个乐观热情的母亲,如果在多数时间内忽视孩子的情感需求,也可能养育出一个冷淡刻板的孩子。 “锐角人”冷淡甚至冷漠背后,也许是恐惧,得不到回应的恐惧。当一个婴儿的呼唤一次次得不到母亲的及时回应,甚至就没有回应,他会严重受挫,变得越来越安静。不是婴儿变乖了,而是绝望了。无回应之处即为绝境。慢慢地,他的情感外面长出“隔离膜”,既隔离母亲无回应造成的痛苦,也许防止自己的情感或需求对外流动。更严重时,他的情感开始冷却,甚至冻结。生硬的背后就是情感的冻结。像水一样,情感只有流动起来,一个人才显得灵动。此外,一个在情感呼应中屡屡受挫的婴儿,还会执著于一种僵化的关系模式,不能抱持事物的多个侧面,无法用富有弹性的方式与人互动。 恐惧、冷却、冻结、执著、僵化……这些东西越积越多,就演变为一个人性格或精神上的“棱角”。 棱角角度的大小,可以借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来解读。构成“锐角人”人格之角的上面那条线,可以看成超我,下面那条线就是本我,两线中间的空间就是自我。“锐角人”强大的内在规则,就是强大的超我,这个超我是真实父母的内化。所以,“锐角人”一般会拥有强势的父母。超我越强,本我越被压抑,两条线的夹角就越小,一个人的自我就越尖锐。 “锐角人”能不能把角变大? “锐角人”的优点非常突出,因为有强大的内在规则,所以他们责任心强,人际关系真诚且重视承诺,非常值得信赖。他们做事比较执著,在专业领域常有较高造诣。此外,因为尊重界限,他们也不容易被别人无端地索取,卷入别人的是非。 但是,他们的缺点也同样突出,因为“隔离膜”的存在,让他们显得情感冷淡,不易亲近。因为做事不灵活,缺少弹性,也让他们在工作中失去上升空间,不易得到领导赏识。这是困扰很多“锐角人”的因素。 由冷淡变温暖,由生硬变柔软,由封闭变开放,或许是“锐角人”面临界的最大功课。 有一次听杨凤池讲心理咨询师个人成长时,提到一个观点:一个人越觉察越柔软。我个人的体验是,学习心理学之后,觉察并修通一些内在情结,果然削掉了一些性格中的“刺”。特别是当我觉察到自己对气场强大的女性的恐惧,是源于对严厉母亲的恐惧之后,我与女性权威的关系柔和了许多,与陌生人的联结也越来越顺畅。 但是,尽管很努力地做自己的功课,我依然不是一个温暖和柔软的人。我也观察到,有的心理专家,经过10余年的觉察和成长,依然不是一个容易亲近的人。而一些没有任何心理学基础的人,却有着一种天然的温暖。 我们人生早期的经历,已经印刻进我们的人格结构,成为生命的底色。后期的觉察,可以让它们的颜色变淡,却不能让它们消失。人格的角度同样如此,我们可以借由成长和觉察,把超我和本我两条线扩大,给自我创造更加宽松的空间。但,我们很难从一个“锐角人”,真正变成一个“钝角人”,甚至成为一个“优角人”。 从整个人生的角度来看,我们把自己从30度的锐角,变成60度的锐角,甚至接近90度,已经让自我得到两倍甚至三倍的自由空间。这就是一种解放。 也许这个世界上,除了婴儿,没有真正圆满到无角的人。正如卢梭所言,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作者:代桂云,壹心理专栏作家,一个灵性成长的实践者和分享者,公众号:云心理:yunxinli-aiziji |
关注美爱微信,一对一案例分析,解决爱情难题
美爱:专注 恋爱、婚姻、情感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