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自己,生活才会更有滋味 相貌是一个女人的外衣,时间久了会褪色。 个性是一个女人的骨头,历经岁月分外清晰。 有时候你必须看起来不那么“正常”,才能过上比正常人更有滋味的生活! 如果聊到“你正常吗”这个话题,不知道你会怎样定义自己。不过我猜想,不论这个世界上的人如何想把自己力证得充满了神奇的个性色彩,我们之中的大多数人,还只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人。 不仅如此,可能很多人甚至要比正常人更“正常”。——不过这个比正常人更“正常”的概念,就未必是褒义了。 是的。有些人是正常人,有些人是有正常癖的人。 精神病理学家克里斯托弗•波勒士提出了“正常癖”的观点,用以解释那些过分遵循社会准则、并且发展成一种狂热行为的人。 比如以下。 穿一件衣服出门前,会不断在心里纠结:“我这身打扮别人会怎么看?” 每做完一件事后第一反应是想知道周围人对他的看法会不会有异议:“他们会认同我吗?” 每次在说话做事时,看到周围人眼中稍有异色就惶恐不安:“他们是不是对我有看法?” …… 开始我们觉得这似乎只是一种不自信,慢慢发现,不自信或许只是一种触发点,“正常癖”患者身上有一种热切的特质:渴望与他人相同,尤其渴望获得一切社会规范的认可。 在中国,想鉴别出一个“正常癖患者”,还真不是那么容易。中庸的思想传统,令随大流变成了一种习惯,即便小孩子,标志成长的符号就是越来越多次地问妈妈“别人怎么看”。 有些是环境使然。尤其当一个人刚刚进入新环境,那种渴望与人相同的心理,会加倍希望自己行为的“正常化”。这种情况下,每个人都可能像刚入贾府的林黛玉,第一顿饭后,先拿眼神儿余光觑着,看人如何漱口,如何饮茶,有样学样,把从原先家里的习惯一一改了过来。当人在心理上觉得进入一个环境孤立无援时,像大多数群体靠拢,是自我保护的心理需求。 也有些受自身见识所限。越是见识少、受教育程度低的人,越容易成为“正常癖”的一员。他们没有足够广的视野独立思考、并获得做自己的能力。他们本能上会认为上方阶层者的一切都是好的,你认为的跟随,在他们看来是学习。渴望被强势规范认可,是他们渴望向上的本能需求。 其实以上两种情况都容易理解,并包容体谅。特殊环境和特殊状况之下,人自保求安的心态很正常,最怕终究成为一种习惯,渐渐失去了“成为自己”的渴望。 “正常癖”一开始是为了回避压力,往往最终有可能导致更大的压力,永远跟随、永远等待认可,严重时会导致精神的崩溃,也有些人从满身灵气到畏首畏尾,再到庸腐不堪,或许都是因为太渴望成为一个正常人。 年轻时渴望成功,后来发现,活得像自己才是最大的成功。年轻时想着伪装成别人样子,但原汁原味的自己,日后再也遇不到。 我知道,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不是人人都能放胆做自己,我们都太渴望获得世界的认可,才那么想做一个正常的人,后来想想,如果只会做一个正常人,那么你就输了。 |
关注美爱微信,一对一案例分析,解决爱情难题
美爱:专注 恋爱、婚姻、情感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