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歉前几天因为休假出国,一路上网络不好,没有及时更新,让各位读者为我担心了。现已回归,更新恢复正常。 以前我姐不怎么看我的文章,最近看了点,却看得惊心动魄,她跑来劝我:“要不别写了,会有人骂,还挺难听。”她说她都有点上火了。 写东西不能怕骂,更不能为了减少骂而刻意转换立场。读者的意见当然是重要的,但也不能全听。比如我最近发的一篇文章,一个读者评论的是“写得太烂了!”,跟着另外一个读者回的是:“写得太好了!”你说我听谁的? 我得有自己的立场啊,不能遇到有人说我不好,我就立马反省自己的水平,遇到夸我好的人,我就马上觉得自己遇到了知己,赞叹一声“阁下真有眼光”。 我可爱的大侄子有一天放学回来生闷气,说有同学骂他黑,他很不爽。我说你觉得你黑吗,他说我觉得我不黑呀,我说那你哭什么,你要是坚信自己不黑,那他的话就没什么意义。别人怎么看你不重要,你自己怎么看自己才重要。 导演姜文因为《一步之遥》的上映饱受争议,我也曾经写了篇文章,说姜文受才华所累,过于重视花哨的表现形式,忽视了电影的故事性,搞得太晦涩,难懂。不过有一天,我看姜文的某个采访,记者说很多人评论你的电影如何如何,姜文回说:“我是那么容易被教育的吗?”我忽然觉得这个男人真是可爱呀,你可以对这个人的创作风格、表达方式有意见,但你应该由衷敬佩一下他顽强的个人意志以及对自己的尊重。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自信的人都是固执的人,不会轻易改变立场。而自信,意味着两重意思,一重是相信自己有能够办到的事情,另外一重是相信自己有办不到的事情。了解姜文的人说他其实内向腼腆,和陌生人打交代是他最怵头的事情,只有在自己的艺术创作领域他才金刀大马,霸气十足。所以姜文永远不做交际场上的红人,而是几年一部作品,认真去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 前几天,有人问我,年轻人如何在人际关系中面对各种不同意见。她是那种敏感内向的人,在家里的时候父母管得比较多,养成了没什么主见的性格,和朋友在一起也是顺从着对方,别人说什么她都放在心上。结果慢慢发现这样也不行,因为她越是这样,别人越是不断提高要求,她还是会得罪人。她想知道怎么才能让大家都对自己满意,或者自己怎么样才能不太重视别人的意见。 我要说,以前我也玻璃心,别人一个眼神不对都得半夜睡不着,好好琢磨一下到底是怎么回事。如果被人多说了几句,就忍不住掉眼泪,哭得跟被虐待的童养媳似的。我以前的一位领导,每次一起吃饭都要向我道歉,“我那次说你说狠了,对不起啊。”每次都听得我脸通红,估计是我当场飙泪让他受到了强烈的刺激,内心一直惨遭折磨。 现在玻璃心换成了陶瓷心,不仅是因为脸皮厚了,还因为真正了解了自己,也有了自信。当你发现了自己,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你的优点在哪里,缺点又在哪里,你就不会那么重视别人的看法。别人说你,说对了,点中了,会有逢知己的快感。说得不对,完全不在点上,那便等于说得不是自己,更不必生气了。 记者问姜文:“有些人试图总结你是什么人,给你贴个标签。”姜文说:“我觉得那是他们的事儿,我觉得他们都挺可爱,但不是我的事儿,跟我没什么关系。” 是的,这个世界最容易做的事情就是贴标签。我们被别人贴,也会不断地往别人身上贴。自己看自己可能是一个样子,由别人的眼光看来可能又是一个样子。当被别人贴上标签的时候,很多人都开始惶恐,只有心理足够强大的人——就像姜文这种人,才能由衷地说一句:“那不是我的事儿,和我没关系。” 其实仔细想想,真的是没关系。为何自己要为别人的感受负责?有人不喜欢你,那是他的事情,这种不喜欢大概会变成折磨他的东西,如果他不学会接受这种感觉,你更没必改变自己,而让他舒服。是这个道理吧。 姜文主演的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片头有段话:“如果你爱一个人,送他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一个人,送他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姜文也和纽约差不多,叫人又爱又恨,爱的是个性鲜明,恨的是太固执。可他的魅力也在于此,如果不是因为够坚持,凡事都听从自己的心,那么世间可能会多了一个普通演员,却少了一个有思想的导演。 这么多年,姜文不是没有改变,人变得温和了很多,以前接受采访的时候,动不动就沉下脸来问人家,“你是什么专业的”,搞得记者见他就头疼,现在也很知道替别人着想,经常问我说的你听懂了吧,变化很大。不过这种改变是按照他自己的成长轨迹,自己的方式来进行,外界所发生的一切可能是催化剂,也可能是反向的推动。 我们每天都陷于各种信息的甄选中,如果听到意见就反思,见庙就烧香,谁说句话什么话你都在心上过一过,掂量几下,你就会活得像盲目奔跑的羚羊,早晚得被各种流言蜚语撕扯得无所适从,走投无路。 做人,一定要有自己的主见,就像人要有脊柱,有了它,才能撑起一个真正有血有肉有原则有底线的人。而这样的人,其实比一个八面玲珑的老好人更容易获得尊重。 |
关注美爱微信,一对一案例分析,解决爱情难题
美爱:专注 恋爱、婚姻、情感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