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捉妖记》这部电影,我并没有太多快乐。虽然片尾好莱坞式的狂欢舞蹈,给这部电影定下了喜剧的基调,但我觉得这部电影三观不正确,虽然很多桥段都好莱坞化了,可是在这部电影的内核里,却非常不主旋律。 好莱坞的主旋律就是:1.为了孩子,我可以抛弃一切;为了亲人,我可以抛弃一切。2。屌丝一定要逆袭,从一个小男孩,变成一个大男人。从一个无法承担责任的人,变成一个敢担当和乐于担当的人。 换句话说,好莱坞宣传的主旋律是:个体化与独立。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很多好莱坞影片里,一个人为了拯救妻子或者孩子,可以和整个国家对抗。相对于国家,个体更重要;我们也会经常看到屌丝逆袭的情结,其结局一定是这个loser开始成长为一个更有肩膀的人。 但我们的大片里,未必有这样的情节。 《捉妖记》主要说的是这样的故事:1.这是一个妖人种族隔离的世界。2.妖界大乱,逃出一个妖后,妖后有种,妖后要死,就把种留给了一个屌丝男。3.屌丝男主人公和屌丝女主人公带着这个妖种去领赏。然后反悔,去救那妖种。救完妖种再让它返回妖世界,开始自己的追爹之旅。(抱歉这里剧透了。但如果你现在还没去看,也不一定要去看了。) 这部戏除了不太好看的武戏以外,最大的买点就是两次抛弃。男主人公把一个刚出生的小婴儿扔下,送它去死,把它救下来,然后再恶言恶语地逼它走,就像是当年自己的爸爸这样对自己一样。 我只能说这部片子拍得太真实了,真实到重口味到想要到电影院逃避现实的我,都没法接受了。 这是一个没有男人的故事。所有人都是婴儿,所有人都在无所顾忌地“吃”掉所有能吃的。所有人都很饥饿。 捉妖师很饥饿,为了捉妖可以相互倾轧。吃妖怪的人也很饥饿,为了生孩子,为了口舌之欲,可以把像童男童女的妖怪活生生地杀死,姚晨的杀人绝技成为片中最搞笑的段落,但搞笑的内容却不能细想——实在太血腥了。 即使是拯救者也很饥饿。做小婴儿的父母的是一个屌丝男和一个女汉子,男人做女人的事情,女人做男人的事情。他们在养孩子的过程中获得了什么?似乎什么都没有。 最终的结局是,这个男主忽然明白了,我的使命就是要找到父亲,问问他为什么要抛弃我。如果他知道自己被抛弃很难过,那么他对那个把他当成妈妈的小妖,为什么没有半分共情呢?因为他顾不得这许多了,他没有能力消化这分离的痛苦,只能把这些痛苦扔给这个孩子,就像他的爸爸对待他的方式一样。 他为什么不能用更柔和的方式对这个孩子呢? 看看男主的从小的成长经历吧。爸爸用粗暴的方式离开了他,然后他的唯一的抚养者——奶奶,也是半疯状态。那些妖民们呢?对他也毫无尊重,动不动把他摔得七荤八素,要么就让他去做女红。在他成长的环境中,有人很温柔地对待他吗?有人在他难受的时候,帮他消化处理这些痛苦吗?有人告诉他,什么是爱吗? 女主人公也是被爸爸抛弃的,她是亲眼看到爸爸被妖杀死的,然后她就开始流浪。她也是个弃儿。 为什么这部戏如此大火,可能因为它太真实了,真实到它可能就在映射着我们这个时代——一个只有婴儿,没有母亲的时代,一个只有男孩,没有男人的时代,一个只有女汉子,但却没有女人的时代。 在这样的世界里,人和人的关系就是吃与被吃的关系,没有理解,没有共情,没有爱,只有需要和利用。 反而是妖身上,我们能看到更多的“人性”。你会在乎一个反复追杀你的人的生死吗?你更可能有的想法是希望他赶快去死,可是妖能够拯救追杀他们的人。你会对抛弃你的爹妈毫无芥蒂地拥入怀中吗?你可能接受起来很难,可是妖会的。 我看到,在男女主人公身上好不容易被唤醒的人性,最终还是轻易地被这句话所覆盖了:“让它回归妖的世界,是对它最好的归宿。”这话熟悉不?很多父母不都这么跟孩子说:“这是为你好。”可是就算这是为我好,我有没有参与权决定什么是对我好的? 可能就算男主找到了爹,得到的也是这句话。只是这些年被抛弃的痛苦,真的可以被这句神奇地治愈? 任何一个有父母的人都很难接受这样的结局,那就是前脚你把孩子抛弃,后脚这个孩子就没心没肺地和他人一起跳舞唱歌了。 如果一个人可以做到被父母抛弃而可以在一夜之间,由悲转喜的话,那只能说明这孩子被伤得太厉害了,以至于它都没法有正常的哀悼了。 这个时代遍地都是婴儿。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当一个人没法消化自己的情绪,不得不把情绪倾倒给他人,强迫对方接受这些痛苦,然后告知“这是为你好”的时候,倾倒者就是婴儿。就像是男主的爸爸无法承受分离之苦,而用粗暴的方式对孩子一样,这个男主也没法好好对孩子说话,因为他的内心也无法承载这些情绪。 在心理学层面,谁帮谁承担对方的情绪,谁就是爹妈,谁不能承载自己的痛苦,谁就是孩子。 一个爸爸对自己孩子吼:老子工作那么辛苦回家还要带你出去玩?你就不能体谅体谅父母?他在说话的一瞬间,他是儿子,他儿子才是他爹,因为他不顾孩子的心情,而让孩子单方面地体谅他。 一个妈妈对孩子说:你都这么大年龄了,还不结婚,你让妈多操心,你心里过得去吗?在说话的一瞬间,她也是把解决自己的心情的重担放在了孩子身上,让孩子为了她的面子和需要承担更多。 我看到了很多所谓的“孝道”都是一种单方面的需求,过分地强调了父母的需要,而对孩子的内心体验,我们的文化很少提及。就像这部戏里,孩子就是被吃和被抛弃的对象。拯救孩子的,永远在远方。而被追杀和被吃的妖反而要比人更有人性。而当被追杀的妖反而救了捉妖师的时候,捉妖师才真正体会到什么是爱,这份爱,不是因为利益,也不是因为身份,而就是因为他是一个生命,所以,他是值得被救的,是值得被爱的。 而在所谓人的世界的终极大BOSS,其实是多层面具下的妖而已。他之所以可以在人的世界里,成为最成功的人士,就是因为这个人世通行的逻辑,其实就是妖的逻辑,反而我们看到妖的世界里有彼此的照顾和情谊。 那么,到底哪个世界更有人性? 当我们这个世界没有共情和基本的理解的时候,这个世界就是妖的世界。我的咨询室就是降妖室,我往往会看到两个饥饿到极点的妖,都想吃掉对方,都想让对方喂自己血吃,但同时又把对方当成人渣,下手毫不留情。 我也随时会被当成妖,当我出现失误或者没有足够好地理解对方的时候;我也可能会变成妖,当我被攻击和感觉到无力的时候,我也会在一瞬间强行需要对方的理解,而不顾对方是否有这个能力。 我们往往会把注意力放在外面,忙着把对方封为妖,而对自己面具之下的妖视而不见。我们往往会忙着去感觉自己是如何的强大,但对自己内在的妖孩,无法接受。当我们开始审视自己的时候,我们是多么地痛苦地发现,我们原来是那么的丑陋和饥饿,但往往这个时候,我们才开始真正地获得哺育。 就像那个男主,他也试图长大,但他长大的途径只是表层的长大,就像他是一个弃儿,他无法接受作为弃儿所遭遇的所有痛苦,所以他试图找一个面具戴,这个面具就叫做找到爸爸,重新成为一个有爸爸的孩子。这种长大是一种假性的长大,因为生命是无法找回也无法弥补的。丧失就是丧失,没有谁能弥补你二十年的痛苦,这些一旦发生就无法复原。 但还有长大,是深层的长大,那就是面对自己的妖,面对自己的痛,面对无法接受的一切。我们无法驱散黑夜,我们只是需要黑夜里挽住我的一双手。这就是为什么心理咨询得以存在的原因,因为所有的妖,都需要妥贴地爱。 我心中的续集是这个男主找到了父亲,发现就算是他谅解了父亲,过去所发生的,依然是已经发生了。他开始重新回去寻找妖,重新面对残缺和丧失,和命运和解,开始真正有了人和人彼此理解的生命的旅程。 这部电影也许可以称之为《变人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