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终其一生都在试图理解。理解自己所生存的世界,理解自我,并将两者不断贯通、融合。 有些人哄哄闹闹过完了一生,而有的人寂寞孤清。 往往是,对事情的理解越深入,人就越容易寂寞。 朋友很多,知己却没有几个。
其区别在于,他是否能够理解你对这个世界最隐蔽的、深入的、小众的、私人化的觉知与喜好。 刚开始你只是泛泛地喜欢音乐,你找到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你们一起玩儿音乐,谈理想。 随着你对音乐的了解不断深入,你逐渐摒弃了其它音乐类型,对古典音乐情有独钟。于是那些玩儿流行、玩儿摇滚、玩儿布鲁斯的朋友能和你聊的越来越少。 痴迷于古典乐一段时间后,你找到了自己的挚爱,莫扎特。可是身边的人里,真正喜欢莫扎特的人很少。即使喜欢,也不见得和你出自同样的原因。你找不到人分享你的体会,你开始感到寂寞。
你利用自己的全部感官,调动全部情绪,在这个大众的世界之上,构筑了只属于你的世界。 你是一面镜子,你的这个私人世界,是真实世界经过这面镜子照耀后形成的模样,每一个景象都有你的个人印记。 你不断邀请人前往,但由于它太古怪,太独特,没有人愿意前来小坐。 高处不胜寒。
很多人觉得,人生来是一张白纸,在日后的成长过程中,人们不断学习本领,碰到机遇,逐渐将自己塑造成某一种人:律师、会计、乐观的人、或者恶魔。 而我却觉得,人生来带有某种倾向,带有某种天赋和宿命。在日后需要去做的,并不是学习和碰运气,而是寻找。并不是累积,而是抛弃。试着在漫长岁月中将自己身上多余的非本质的东西层层剥离,褪去那些不必要的浮华、肿瘤和遮掩,逐渐显露出本真。 所以,我们生而所为的,不是努力成为谁,而是找到真实的自己。 既然是要找到自己,独一无二的自己,这个过程必然是艰辛且寂寞的。
因为自我总是带有太多私人化的标志,与这个世界,与任何别的人,都格格不入。这一部分的人生,别人根本没办法感同身受。 假如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张披萨,你谈起自己身上面粉的味道,会有很多人理解你。你谈论番茄酱或者酸黄瓜的味道,理解你的人就会逐渐减少。如果你偏要谈谈只用在了你身上那一点点的奇怪的调料味道,恐怕便没有人能和你聊聊了。 属于你自己的,其实就那么一点点。 所做的这一切,就是为了那一点点自己。所有获得都要以失去作为代价。比如我们强忍着对死亡的恐惧长大,比如我们承担失去的危险相爱,我们也必须为了寻找初初的自我,而忍耐寂寞。 精神内核不过是一个小小的装置,我们整个人却依靠它发出的强大动力而生存。 我们此生不断前往,探究逻辑与真理,确立偏好与憎恶,对客观事物赋予独特的认知与意义,在此过程中,理解自我的本质。刚开始的时候,我们被人群簇拥,高歌笑语。而在这一路上,同行的人势必越来越少,有些人在岔路口与你分手,有些人从此停滞不前,如果你想走得够远,就必须忍受失去一个又一个伙伴的寂寥,甚至忍受最终没有一人伴你继续前行的情境——没有分享,没有理解,甚至没有同情——你必须独自走完全程。 到那时,愿你已经学会了享受孤独,学会与事、而不只是与人,产生共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