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高是一名大学老师,职业不错,人际关系很融洽,一路蹉跎到28岁了还是小姑独处,家里人都很着急,于是小高只好踏上了曾经被自己嗤之以鼻的相亲之路。 经熟人介绍,小高认识了一个男孩,工作、脾气、性格都不错,开始交往的时候感觉也很谈的来,小高终于人生第一次开始了谈恋爱。可谈着谈着小高就纠结了,男孩个子不高,不到170公分,只比她高了几厘米,小高随便穿双高跟鞋就显得比他还高点。走到街上,小高不停地打量那些高个子的男人,总觉得大家都在看着他们,让她很别扭。 小高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才能停止在男友身高的问题上纠结,理智上她很想好好珍惜这个很合适的男人,想能有一个结果,但在感情上总是有疙瘩,就是过不去这个劲。 在网上小高向我倾诉她的烦恼,我问她为什么要和男友在一起,她的回答是:“因为他对我好,和他在一起我有安全感,只是他的身高让我不满意。”我问她既然接受不了,为什么不干脆直接放弃?她说:“我害怕自己再也遇不到更好的男人了。” 我还认识一个姑娘,恋爱的时候就没怎么痛快过,整天一脑门子官司,不是觉得男友不够成熟,缺少担当,就是觉得他太单纯,征服不了自己。她心目中自有一个爱情的标本,怎么套都觉得男友差一点,可要说分手,她还舍不得,因为他很爱她,能满足她在爱情上的不安全感。 隔三差五,她就要和我纠结一遍自己这种矛盾的心态。我每次基本也都是一个说辞:“你不够爱他,只在乎他身上的注重实用价值,忽视了自己的承受能力,很容易陷入一种情感的缺失中,不满足,不痛快。” 她说自己年纪有点大了,没有信心去等待真正的爱情,也被自己身边那些变质的爱情吓坏了,只想找到一个爱自己的,这样更安全。是啊,爱情是变数比较多,但,既然你知道爱情变数大,为什么还希望对方能永远爱你呢?这个变化的概率是一样的好吧。 弗洛姆说过:大多数人将爱情问题首先看做是一个被爱问题,而不是去爱和有没有能力去爱的问题。 距离这位德国哲学家过世已经30多年了,这句话依然有穿越时空的远见,现实中还是有大把抱着这种认识的人。一个小姑娘抱怨男友不体贴,理由是:“女孩子恋爱不就是为了得到男孩的宠爱吗?”我问,“那你爱他吗?”她困惑,“我不知道,他主动追求我,对我好,所以我们就在一起了。” 连自己爱不爱对方都不知道,难怪会一个劲的挑剔对方任何一点不足的地方,因为没有理解,所以就没有宽容和同情。 多少年前,当我还是一个小姑娘的时候,我喜欢一个男孩子就是因为他长着两颗小虎牙,人人都说他牙齿不好看,我却觉得:天哪,那真的是可爱,太有特点了。恨不得自己长出两颗来。虽然那只是幼稚不堪的花痴,并不具备真正爱情的本质,但这依然是因为有了情感上的主动而产生的喜爱和欣赏。 觉得一个人对你好而接受一个人这不是爱情,充其量是一种利益最大化的选择。只有两情相悦,你肯为对方付出,并且能够包容对方的缺点,希望对方幸福的时候这才是爱情。 被爱并不会让生活变得安全,只是因为可以暂时偷一点懒,看起来比较划算而已。可天长地久依赖于别人的那点好,会叫人失去最宝贵的,主动去获取的积极性。长久的被爱会掩盖一个人不了解爱情,在爱情能力上的欠缺。由于缺乏主动性,缺少付出的心理准备,这样的爱情常常开场没多久就危机重重,也会容易饱含委屈。 有人不敢主动去爱,就如同《飘》里白瑞德说郝思嘉,“我不敢让你知道我爱你,因为你会将这点爱当做鞭子,在我头顶挥舞。”爱容易被人挟制,在爱情的世界中的确是有这样残忍的掠夺者,他们专对爱自己的人下手,像猛兽总能在捕猎中发现最弱的那个猎物。所以爱一个人,才需要设定底线和原则,不是无谓的满足对方,而是为了获得爱情的体验。 付出并不会叫人变得被动,而是获得爱情的必经途径。 我们不仅需要被爱,也需要付出爱,后者对我们的意义甚至超过前者。只有在恋爱中加入了自己真正的感情,有了主动的付出,与对方血肉相连,那些凡人身上都有的弱点和问题,才有可能被忽视和淡忘,甚至会成为爱情的见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