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 晚睡姐,你好。我初中那会,有天电视在播一部侦探港剧,里面有一集是父亲侵犯自己亲生女儿,我是个敏感的孩子,当时我也在处在青春期,尤为敏感。我就很惧怕会不会自己的父亲也会做出如此兽性行为,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有乐意避开他,以至于他觉得我性格古怪。还是差不多年纪,又一次偶然听说还有同性恋的人。我就害怕会不会我也是?!就开始对号入座,我很喜欢地理老师,因为她不仅漂亮,而且人也很好。我也不敢跟人说这些,以至于从初中到高中,很长一段时间,都在压抑的自我斗争中痛苦地学习生活。觉得自己是不是心理有病? 后来发展到不敢看女老师的胸部,嘴唇,怕自己会有变态的冲动。严重时甚是有轻生的念头,很痛苦地度过了自己的青春期。现在我虽已长大成人,也已结婚,老公对我很好,我也很幸福。但有时候,青春期的一些念头还是会出现,譬如于人交谈时会不知道把目光放在哪里,如果看着对方的嘴唇时间稍久(尤其女孩),一种强迫性的怀疑自己,责备自己的念头又会挥之不去。虽然我知道我是个正常的女孩,但是思维的定式仿佛总是能在特定场景把我拐回以前阴暗抑郁的日子,我该如何拯救自己? 敏感的孩子,青春期都难过。因为这是一个特别特殊的时期,站在少年与青年的分水岭上,开始思考很多人生的复杂问题,心理状态也非常微妙,渴望交流认同又敏感害羞,希望得到关注又害怕别人过分关注。如果再加上个性内向,谨小慎微,思想过分保守,没有与父母建立良好的交流渠道,那么就会造成你这样,将青春期的臆想和担忧,扩大化,变成消除不掉的心理情结。 你所遇到的问题,本是很多人都有过一种潜在的冲动。让你背上了沉重的心理包袱,是没有人对你说这些,而你自己也不了解自己,你沉浸在担忧、怀疑、恐惧中,才使这本来应该在人生之中暂时停留的东西变成了一直跟随的阴影。 我青春期的时候和你差不多,胆小敏感,总是想很多怪问题,不敢和陌生的男同学说话,非要讲话的时候会怕到浑身瑟瑟发抖。生活是吃穿不愁,但我在精神上一直身处孤独。那时的父母养孩子的标准是满足温饱,即使他们都是知识分子,也只是注意传授知识,并不注意心理问题。这不怪他们,那一代中国人根本就没有心理创伤的概念。他们自己都不了解的事情,又怎么会教给孩子。 而我是怎么开始改变的?大概是从偶然找到一本行为心理学的书开始。那是我第一次接触心理学。我细细看了很多遍,即使是一知半解,我也找到了自己很多问题的来源和症结所在。我磕磕绊绊的去理解,生硬的去模仿和执行。 这本书救了我,让我开始懂得如何用自己的方式去自救。我在阅读中找答案,也开始在接触外界的世界,与他人沟通中找答案。当我主动伸出手从内心的牢笼向上爬,当我开始与别人倾诉和联络,我发现自己并不孤独,世界中有很多很多个我。那些个我也在徘徊和寻找中,我们没有发现彼此是因为没有打开我们各自世界的大门,我们把自己关起来,也把整个世界都关在了门外。 我再给你讲一个故事。 《24重人格》一书是美国人卡梅伦·韦斯特博士的自传体小说。在30岁之前,韦斯特是一名成功的商人,有着温柔贤惠的妻子、聪明可爱的孩子,一切都是如此的美满。突然,有一天,他仿佛恶魔缠身,变成了好几个性格、习性和记忆各异的孩子或小伙子,嘴巴里发出来的是别人的声音,驾车外出却找不到回家的路,还在一个神秘声音指使屡次割伤自己的手、抓破自己的脸……生活开始被他的改变摧毁。 原来,因为韦斯特幼时受到外婆的性虐待而患上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那是一个儿童因为无法应对这种经历,只好将自己化身为另外一些人,好从这些恐怖的经历中分割开来,也就形成了人格的分裂。这些不愉快的记忆曾经沉入记忆的大海,连韦斯特自己都无从察觉,现在却一下子浮出海面,将他重新推进痛苦的深渊。像这样的心理问题并不罕见,但韦斯特的问题复杂在于他他分身出24重人格,每个性格迥异,年龄性别都不同的“人”轮番出现,占领他的身躯,甚至,在与妻子亲热时,他也会突然变成一个4岁左右的小女孩。这不仅影响到他的生活,而且也严重危害到他的安全——开车的时候,突然转换成另外一个人格,醒来后,他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 韦斯特将自己治病的过程记录下来,他是如此勇敢,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还尽力维持他与妻子、儿子的关系,渴望过一种正常的生活。媒体评论,“《24重人格》是一本能够让你敬畏心灵的自我保护力量的书,它也能使你为韦斯特勇于把握自己命运的精神而喝彩。” “病是世界的譬喻,人人都在疾病中行进。”身体上的病,心理上的病,都是病,都不可耻。有病不要怕,就去治病,小病,可以自己找药吃,大病,就求助医生。 不要假装自己没生病。假装自己是个正常人,假装什么都没有发生过,正是很多疾病最深的病因。 |
关注美爱微信,一对一案例分析,解决爱情难题
美爱:专注 恋爱、婚姻、情感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