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许皓宜
感受不到自己,就很難感受到別人;感受不到別人,就很難感受到愛。當我們打從心裡感受不到愛,人生就容易困在黑暗裡──不論我們多努力的想充實自己、想填滿自己所有的時間,還是會感覺到深深的孤單。 生命早期可以填補這種孤單的人是我們的父母,但很可惜的,大部分的時候,我們不相信父母會給我們無條件的愛。所以成年後的我們,無法充分感覺自己的感受,往往是因為我們不相信愛。 感受不到的愛 我在一場講座上遇到一位四十幾歲的男士,這位男士的父親在他國中的時候過世了。但從父親去世那天起,他不曾為父親的死,掉過一滴淚。 「我當時只有想到:家裡沒有人賺錢了,我和媽媽要怎麼辦?除此以外,真的沒有特別難過。」他問我:「老師,我這樣是不是很不孝啊?」 我好奇的問了這位男士對於「眼淚」的想法?他懷抱著「男兒有淚不輕彈」的信念。他有兩個小孩,收入穩定的工作,家庭幸福美滿,只是太太常常向他抱怨,有時覺得和他距離很遠、他不夠愛她。 這位男士告訴我,他感到奇怪,自己每天辛勤工作,薪水全數交給太太處理,每天花時間陪伴小孩,假日再忙也抽時間帶家人出遊。可是,太太還是說:「你很好,可是我感覺不到你的情感。我從沒看過你掉眼淚。」 我邀請這位男士回家後,給自己一個安靜的時間和空間,用「反向方式」來思考,不要再老是問自己:「為什麼父親死了,我不難過?」而是嘗試以最簡單的方式重新啟動情感系統,問問自己,父親過世的這些年來,我過得快樂嗎? 這位男士回家後照做了。在開啟自己的思考後,他寫信給我,說父親過世,他沒有很難過,是因為他覺得自己從沒有真正感受過父母的愛。 於是,我們開啟了關於「為何感受不到父母愛?」的討論。 療癒關係裡的不完美 首先是我的回應,我稱他為M:
以下是他的回應,他稱我為Hsu:
男士的回答妙哉。我持續回應:
這一次,我等這位男士回信,等了好幾天。收到他簡短直白的回應:
於是我也很簡單的回:
幾天後,男人給了我最後一封信:
先試試看,再說? 倘若我們心裡存在著被父母「有條件愛著」的感覺,可能與兩個來源有關:第一,我們的父母也相當排拒自己的感受,所以當他們無法接納自己的感受時,就會不知不覺阻擋我們感覺自己的感受;第二,我們認同排拒感受這件事,所以我們不曾好好教育我們的父母,我們的感受需要被傾聽。於是,這就在我們和父母親之間,形成一種無感的惡性循環。這真的是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因為無感,讓我們即使在對方面前,也感受不到彼此。 然而,人與人之間的「無條件的愛」往往是互相的,而且要願意相信的人才能懂。所以,如果我們也同樣感受不到自己的感受、感受不到別人的愛,感受到自己覺得就算說了也沒用……那麼,要不要先簡單的告訴自己那句話:先試試看,再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