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最喜欢哪种女人?苏有朋一语戳破真相
我曾有个朋友,现在已不算朋友,因为在多年的互动中慢慢疏远了。
现在回想来,我们的来往就像某种“协议”:
他孩子满月我随了300块钱,他随后就给我买了套书,定价308。
有一次聚会我把他送回家,下车后他从车窗给了我20块钱,说是车费。
还有一次他住院,我们买了水果去看他,出院后第二天,他请我们吃火锅表达谢意。
这样的事情发生过很多次。
渐渐地,这种陌生的客气感,让我不再期待和他来往。
而我一不联系他,他也从来没主动联系过我。
曾有一期《奇葩说》的辩题是:“不给别人添麻烦,是否是一种美德?”
苏有朋首先提出概念要澄清:什么是“别人”,什么又是“麻烦”。
粗略界定,“别人”的反面,是亲密。
我和朋友不算亲密,但也绝不是“别人”。
毕竟我们交往了十几年,共同经历了彼此的很多重要时期。
而“麻烦”的定义比较宽泛,我认为如果是对方主动的举手之劳,就不算麻烦。
比如我顺路载他回家,去探望生病的他。
所以,今天谈的害怕麻烦的人,是哪怕主动为他们做一点小事,也会被拒绝或很快“还人情”。
别人对他好是有压力的。
我在咨询室也看过很多怕麻烦别人的来访者。
在人际交往中,都有不自觉的退缩。
他们基本不会找人帮忙,别人最好也别找他,他们活在人群中,却又像是独立在人群外。
还极少袒露心声,凡和情感、亲密沾边的总会逃开,只和你一起做事情,而且即使是做事情,也会分工明确,AA制是他们对待关系的态度。
就像原来课桌上的“三八线”,谁也不能越雷池半步,否则就会有小惩罚。
或者没这么极端,但总体生活关系中,他总不会有太多情感色彩,独来独往,不愿意走近别人,也不愿别人靠近,他人的关心与帮助,他们是不需要的。
这其实是一种不那么明显的“回避型人格”。
他们回避的是依恋。
他们是反依赖的,不管依赖别人还是被别人依赖,对他们而言,都是“很麻烦的事”。
与他们打交道,无形中会认同他们的“协议”,协议中心就是我做到我应该做的,你也要做到你应该做的,我们的关系就是责任与义务,别跟我谈感情。
这就是我“朋友”给我的感受。
在他给我费用时,我感到在他眼中自己什么都不是,还不如出租车司机。
不相欠就不会有依恋。
不论是爱人还是朋友,没有依恋,两清才可以安心。
回避型的人认为,只要有依恋就很容易产生依赖,就会有伤害。
不麻烦别人的意思是“我害怕对你有依赖”,这意味自己是脆弱的、无力的。
这种脆弱感的暴露他们是承受不了的,因为会带来巨大的羞耻感。
这样的人在早年往往经历过这样的养育方式:
一种是指望不上的养育。
父亲缺席,母亲难以一个人扛住家庭的方方面面,没能力让孩子依赖。
也可能是母亲本身就是偏抑郁,习惯愁眉苦脸,做任何事都无精打采没气力,或常年生病卧床不起。
当孩子有任何需要,妈妈看不见,即使看见了也帮不上,不是不想帮,而是没有能力照料。
如此以来,孩子慢慢形成这样的感受:我的需要是没人满足的。
慢慢就变得独立,把情感需求藏起来,就怕被晾在那里,不但尴尬还很耻辱。
还有一种父母,是非常要强要面子。
父母不允许自己软弱,认为别人靠不住。
每当孩子软弱就很气愤,经常教导孩子要坚强要独立、社会险恶只能靠自己。
这也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的软弱是可耻的。
他们长大后就变成了不愿意麻烦别人的人,这样就不会暴露脆弱,也就不会暴露之后没人响应,就不会有羞耻感。
我的朋友就是这样,他的父母都常年生病,还互相指责,控诉彼此的软弱。
小时候常见场景就是父母无力地争吵,把他晾在一边,饭都没人做,很多时候都是他煮碗面,自己吃了,还要留给父母。
他厌倦了被麻烦,也不敢麻烦别人,怕成为那个无能的人,被别人所批判。
在他看来,没有人会喜欢麻烦别人的人。
甚至,别人的帮助都有目的,是期望他反过来满足自己。
还有更恐怖的,父母的养育方式是让孩子一直感到亏欠。
不管任何事都要让孩子知道是为了他,孩子生下来养下去本身就是某种“投资”,是要去变现的。
孩子一直觉得欠父母的,是要加倍偿还的,甚至一辈子都还不清父母的养育之恩。
父母所有付出都是牺牲,所有爱都是辛苦,都是为了自己。
这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了还债。
就像哪吒“剔骨还父、剔肉还母”,把肉身全部还给李靖夫妇,这就报答了父母恩情,从此再也不相欠。
因此,回避型的人最怕别人帮助自己、关心自己。
他们潜意识会认为这都是某种手段,最终目的是需要自己加倍偿还的。
既然如此,不如拒绝,省得以后给自己惹麻烦。
其实,他们怕的不是别人为他们做了什么,而是某种熟悉的感觉,这种感觉带有强烈的侵入性。
所以,害怕别人麻烦自己,是害怕被人依附,继而像吸血鬼的父母般以爱的、关心的名义索取,那简直犹如梦魇,是会湮没自己的,恐惧至极。
于是,拒绝、独立、高冷、界限分明就成了保护自身的有力武器。
但在内心最深处,他们渴望温暖、渴望亲密、渴望被爱。
之前热播的《都挺好》中,苏明玉就是这样一个人。
她有一种执念:我的存在是为了报答全家的,在这家中,没人可依靠,只能靠自己。
即便遇见石天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从来不暴露自己的脆弱,就算内心很想依赖这个男人,但当年的恐惧挥之不去,不敢轻易敞开心扉。
所有交往都算得明明白白:石天冬以送餐、特供等名义各种关心明玉及家人,明玉总会用金钱来购买这一切,从不亏欠,每次都会为“麻烦石天冬”买单。
但石天冬沉得住气,从来不多说、多问,也会坦然接受苏明玉的金钱和拒绝,一天天、一点点地用行动表白“我不怕麻烦,我只想关心你”。
尽管过程中,明玉对他忽冷忽热,有时亲昵,有时却指责石天冬插手自己家的事情,但他还是稳稳地站在那里,等待着她的需要和依赖。
最终,她冰冷的心终于被石天冬焐热了。
渐渐愿意敞开内心依恋这个男人,也坦然地接受他任何的付出与爱。
一个回避依恋的人,能重新进入一段亲密关系非常不易。
他们意识上都懂,害怕麻烦、偿还人情、两不相欠太冰冷,是会影响关系质量的,但日常的社交体验却总很容易让他们退缩。
当你身边有回避型的人,一定要学习石天冬。
少用语言、多用行动。
在回避型人眼里,语言是带有某种暗示的,他们不太容易相信那些善意的语言,但却会默默记得每一次别人的行为,尽管一开始会有负担感。
所以,若真想帮助他们,要有足够的耐心。
千万不要探究他们的私生活,否则他们走得更快、拒绝得更彻底。
也要接受他们的边界并尊重这种界限。
就像石天冬坦然接受明玉的报酬是一样的,因为这就是她的生活方式。
走进一个人,就要先尊重这个人的方式,就算这种方式是冷漠的、不近人情的,但在不知道他内心经历过什么之前,最好别碰。如此,他才会一点点敞开自己,慢慢建立信任。
回避型的人不是不想被爱,只是他们更需要对方多理解自己,多一些耐心。
毕竟,回避之所以成为性格的一部分,是因为它是一个保护。
要感受到足够的安全,一个人才敢卸下保护。
回避型的人也是如此。
作为回避型本人,倒应该学习一下苏明玉她爹——苏大强。
当然不是无理取闹和索取,要回避型的人做到坦然接受已经很难了,更别说依赖和索取了。
但至少要懂得,别总替别人着想,依赖本身是合理的,也是某种协作,别总觉得欠谁人情。
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中曾说:
如果想要让交情变得长久,那么你得让别人适当为你做一点小事,这会让别人有存在感和重要感。
我很认可。
当朋友塞给我20块钱的时候,我很尴尬,觉得自己一点都不重要,甚至有点可怜。
害怕麻烦别人的人,可以这样共情一下别人,毕竟对方也有被需要的需要。
换句话说,接受别人的帮助是一种慷慨,允许别人爱自己是一种慈悲。
你也许会在麻烦别人之后,很忐忑。
怕被反过来过度索取,怕被看做是一个无能的人。
那么,多去观察看看。
大部分真心想要和你来往的人,都是不自觉地发自内心做出帮助你的行为。
至少在那一刻,他们并不在意你能给他们什么。
就像石天冬对苏明玉一样,只是单纯的欣赏和喜爱。
所以,坦荡地接受这些善意吧。
回避型的人不应该成为孤岛,而要真的接受他人、走进关系。
一切并没有内心害怕的那么糟。
试着依赖某个人,那是很美妙的体验,也是改变的第一步。
一个适当麻烦别人的人不是索取和贪婪,而是敢于示弱。
示弱不代表无能,而是勇敢,勇敢地深入关系。
一个愿意让他人麻烦自己的人是豁达的,是一种开放的接纳和包容。
这不仅仅是热心,更是高度心智化的表现。
当我们走出这一步,我们的人际关系也会从紧缩,走向更加广阔的地方。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