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自己 发表于 2015-6-21 11:12:10

对童年未曾满足的需求,长大后会产生强烈的补偿心理

对童年未曾满足的需求,长大后会产生强烈的补偿心理

在成长过程中,一个人的个性特质以及跟伴侣的相处模式,承袭的是父母中跟他性别相同的一方(即同性父母),而择偶标准则

受到父母中跟他性别相反的另一方(即异性父母)的影响。

如果你是男孩子,小时候你的父亲怎样对待你的母亲,长大后你就会怎样对待你的恋人或伴侣:如果你的父亲懂得尊重和呵护你的母亲,你结婚以后也会继承你父亲的这些优点,你的另一半会很幸福;如果你父亲喜欢打老婆,你十有八九也会变成家暴男。

如果你是女孩子,你的母亲怎样对待你的父亲,将决定你将来如何对待你的男友或老公:你的母亲如果性格很强势和霸道,总是“欺负”和瞧不起你的父亲,将来你也会像你母亲当初对你父亲那样对待你的另一半。

小时候你在父母面前习惯扮演什么角色,长大以后你在伴侣面前就会延续这种角色。比如,从小你是父母眼中刁蛮的小公主或小皇帝,恋爱以后你也习惯在对方面前称王称霸;你小时候总是小心翼翼地讨好父母,进入婚姻以后你也习惯讨好你的老公或老婆。

而且,童年的生活经验会影响我们成年后的人生选择。多数人对童年未曾满足的需求,会产生一种强烈的补偿心理:儿时缺失的,成年后渴求;自己没有的,从恋人或伴侣那里获取。倩倩很享受男友对她的好,荣荣在婚姻中把老公当作老爸,都是童年缺少父爱的结果。

这里往往也分几种不同的情形:

比如,小时候许多合理的要求常常被父母拒绝的孩子,或被父母抛弃的孩子,会在潜意识里形成一种声音:我不可爱、我没人要;长大后,会害怕亲密关系,拒绝恋爱,甚至恐惧婚姻。因为他害怕向伴侣求助时又像儿时那样被拒绝,或者担心真爱稍纵即逝,再度惨遭拋弃,索性关紧心门,拒绝爱的造访。前面提到倩倩的五段感情都只开花不结果,症结就在于此。

比如,在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或被父母严重溺爱的孩子,在择偶时特别倾向于寻找另一个“爸/妈”:前者是弥补童年父爱或母爱的缺憾,后者则是拒绝长大,做永远的彼得•潘。他们对同年龄段的异性兴趣缺缺,反倒对年龄比自己大很多的长辈心生爱慕,女孩子容易陷入“大叔控”,男孩子则喜欢姐弟恋。荣荣嫁了一个比她大十五岁的丈夫,就是基于这样的心理。

如果儿时家里总是争吵不休,你会认为这种吵闹才是婚姻的主旋律,或是正常的夫妻相处模式。将来你要么恐婚,要么无论跟谁结婚,都会热衷于在家里点燃战火。娟子害怕走进婚姻,就是因为父母常年的争吵和冷战让她对幸福完全不抱任何幻想。

而一个十分在乎别人看法和评价的人,很有可能是从小被父母忽略,或者很少从父母那里获得表扬,所以长大以后特别希望引起别人的关注,包括做很多事来证明自己,其实潜意识里是对童年没得到父母过多赞美的一种补偿心理。

比如,倩倩把公司做得那么大,业务那么多,却还是不满足,就跟小时候父母对她的忽略有关,她长大以后就是要千方百计地证明自己。

其实我也有这个问题。我的父母非常不善于表扬孩子,小时候我很少受到肯定,听得更多的是批评。我后来当主持人,当制片人,当作家,都是基于这样一种逆反心理,一种渴望证明自己的孩童心态:

可见,窜:年的缺憾就像一个隐藏很深的间谍,躲在我们的潜意识里,一旦有风吹草动,它就会跳出来捣乱,干扰我们的正常生活!


沛白 发表于 2015-7-2 17:41:01

我也是坐沙发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对童年未曾满足的需求,长大后会产生强烈的补偿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