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爱网

[说说爱情]为什么说男人是野生动物,女人是筑巢动物?

2016-07-18 12:32   58663   0
曾子航(中级会员) 关注
标签: 陌生人 , 喜欢 , 爱情
为什么说男人是野生动物,女人是筑巢动物?





男人和女人,似乎是一对亲密的陌生人

很多女性读者都喜欢《飘》,喜欢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好莱坞经典影片《乱世佳人》,很多男人也喜欢斯嘉丽,那个长着一双猫一样的绿眼睛的女子。不过,斯嘉丽的爱情之路却颇为坎坷,她错过了阿希礼,也最终失去了瑞德,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男人都与她擦肩而过。

为此,小说作者米切尔给出的答案是:因为斯嘉丽不了解。

那么,她究竟不了解什么呢?

少女时代对爱情满怀憧憬的她,在心中编织了一顶花冠,恰在这时,英俊的阿希礼骑着一匹马儿出现在她面前,于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她就把这顶花冠给他戴上了。她从来不了解他是一个什么样的男人,她爱的只是自己心中的梦想——那顶花冠。因为这个幻影,她忽略了跟她一样桀骜不驯的瑞德,忽略了好多好多年。直到失去他的时候,她才发现,原来他早已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那个人。

小说的结尾有这样一段话:总之,她对于他们两个始终都不曾了解,因而她把他们两个统统失掉了。现在她才仿佛有点儿明白,假如她曾经了解阿希礼,她就始终不会爱他;假如她曾经了解瑞德,她也就始终不会失掉他。于是她不免疑惑起来,究竟自己对于世界上的男人有没有一个是真正了解的呢?

而那少女时代的梦想,那顶花冠,已变成荆棘,刺痛她的心。

其实,不仅是斯嘉丽,这个世界上关于爱情的悲剧大都是因为不了解。爱情使一对陌生人变成了情侣,然而,在他们分开的时候,却常常惊讶地发现,原来彼此还是陌生人,不了解身边的另一半,甚至有时候也并不完全了解自己。

在接受各种情感咨询的时候,我经常会听到来自女性朋友们这样或那样的疑问:为什么我总是遇不到像爱情小说中所描绘的那样完美的爱情?为什么我总是找不到理想中的白马王子?为什么我身边的另一半总是让我揪心、失望?为什么他婚前和婚后变化如此之大?为什么我们总是在很多问题上看法不一样,步调不一致?为什么我总是觉得不了解他,无法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那是因为——现实生活中的男人跟爱情小说家、偶像剧编剧笔下的白马王子其实是两码事,后者只是为了催眠读者而编出来的一个理想的光环,犹如某些高大全作品中被神话的英雄。这种王子也好,英雄也罢,让女人在想象的爱河中迷醉,不知不觉中,就像斯嘉丽一样编织着那顶也许注定会变成荆棘的花冠,给不合适的人戴上,最终,也刺痛自己,反倒无法看清地球上这另一半人群的真实面目。

因此,这是一本男人写给女人看的书,是一本帮助女人寻找和看清身边另一半的书。这本书想告诉善良而痴情的女人们,偶像剧和爱情小说之外,是真实的两性世界。

这也是一本讲述男女有别的书。

从小,我们每个人都接受了男女有别的概念。从摇篮一直到坟墓,人类文化对性别的强调也伴随着人的一生。我们在出生的时候就被赋予了某个性别,产科医生或助产士一旦看到我们的生殖器,就会宣布我们是男还是女。稍大点,从外部形态、第二性征乃至着装打扮、行为模式无不在强化男女有别这种观念。然而,一旦涉及男欢女爱、谈婚论嫁这些问题,我们又往往强调彼此之间的共同点,而忽略了彼此的差异性。因此两性之间的战争总是层出不穷,如今,婚外恋、离婚率更是居高不下,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在世界上古老民族的神话传说中,都有创世纪的传说。有一种说法,当初上帝造人之后,一看造出的东西是两张脸、四个耳朵、四只眼睛,两个身体都往前,又弄不开。于是上帝下意识地拿起刀从中间劈下去,从此,一边是男人,一边是女人。很快,上帝就发现,分开之后的这对男女又好像舍不得彼此一样,相拥相抱起来,但没多久又互相打了起来。上帝乐了,说:“你们看,这就是人类,这就是男人和女人,他们既统一又对立,既矛盾又和谐,既有彼此融合的一面,又有各自独立的一面。”

这个世界,是由男女两种性别组成的。男人离不开女人,女人也离不开男人;男人需要保护女人、呵护女人,女人同样需要了解男人、理解男人。男女还会恋爱,还要结婚成为夫妻,但有时候你会发现,两个相亲相爱的人生活在一个屋檐下,同睡在一张床上,大半辈子过去了,多数情况下却是你不了解我,我不理解你,有时沟通困难,有时又误会频生。男人和女人之间,似乎是一对亲密的陌生人。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男人是野生动物,女人是筑巢动物”。

把男人和女人称之为动物,绝对没有任何贬低或不敬的含义。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人本来就是动物。达尔文的进化论更是明确告诉我们,人类起源于动物。人类经过漫长的演变,虽然已经很先进、很文明了,但骨子里还是属于动物族群中的一员,只不过是高级一点的动物而已。西方很多生物学家和生理学家都承认:人类本来就和动物无甚区别,在恋爱、择偶、做爱等关键时刻,往往还是人的动物属性在起作用。关于这点,下文还会谈到。

把男人称为野生动物的三大理由

为什么说男人是野生动物呢?

首先,作为一个男人,要具备较强的野外生存本领,仿佛一只在自然界中独自觅食、单打独斗的野生动物。

从自然环境恶劣、生存条件简陋的原始社会开始,男人就在外捕鱼狩猎,获取起码的生存权;到了硝烟四起的战争年代,男人又要靠建功立业来赢得功名利禄;如今,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商品社会,男人更得在外打拼,此时,追求地位和攫取财富还是男人首要的生存法则,这跟自然界中的野生动物总要占山为王是一个道理。连《圣经》中一开始,提到上帝造人,亚当就被告知,他必终身劳苦,才能从地里得到吃的,他必汗流浃背才得糊口。

我们常说,男人要以事业为重。男人眼中的事业相当于野生动物眼中的食物,对四处觅食的野生动物来说,获取的食物越充足越丰厚,就越强悍、越霸道。对在外打拼的男人来讲,事业越成功、越辉煌,则越有成就感越有异性缘。因为,千百年来,女性择偶的天平总是倾向于那些拥有地位和财富的成功男人。所以,逼得这些在野外生存的男人们无时无刻不以事业为重。事业是男人的奠基石,是男人的脊梁骨,是男人的擎天柱;没了事业,男人就跟缺了地基的房屋一样瞬间坍塌,跟瘫在床上的病号似的彻底报废。跟女人相比,男人更有竞争意识,更具探险精神,会为争夺权利、财富和地位而彼此争斗,这是男性首要的人生目标,这跟自然界中绝大多数野生动物都会为争夺食物和地盘而彼此厮杀大同小异,所以男人是野生动物。

其次,男人都向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这点男人很像狼这种野生动物:既有狼子野心,又很孤高傲世;既喜欢追逐猎物,又乐于漂泊游荡。

男人在年轻时候就跟野狼一样,不喜欢被固定拴在一个地方,喜欢不停地追求新的东西,喜欢冒险而刺激的人生。所谓“好男儿志在四方”,除非遇到一个他心仪已久的女人,他才会走进“动物园”(就是男人眼中的家),心甘情愿地被她“圈养”起来。男人骨子里都是独行侠,总想在被钢筋水泥包围的都市丛林中,一骑快马绝尘而去。

男人也会筑巢,但男人筑巢是为了求偶,为了传宗接代(自古有“筑巢引凤”之说)。男人一旦筑好巢就像西天取经的唐僧,要继续上路。事业才是男人最重要的擎天柱,男人可以缺了婚姻,但不能没了事业,男人永远把追逐事业当成人生的最高目标。

最后,男人在性方面极易冲动,在恋爱的初级阶段习惯于主动出击,有好奇心、征服欲,似乎不达目的绝不罢休!这也跟自然界里的野生动物求偶时的疯狂举动如出一辙。

男人在感情方面经常左顾右盼游移不定,总是朝三暮四见异思迁,这也承袭了绝大多数野生动物的基因,后者在选择性伴侣时往往只图一时快感,不计任何后果。难怪有的小说家会戏言:要把男人首先看成动物,其次才是人。更有情感专家调侃:男人是种尚未进化好的动物。我们有时候会把滥情的男人称为“衣冠禽兽”,甚至干脆斥之为“禽兽不如”,就是因为男人身上的兽性显然更接近于自然界里尚未驯化的野生动物。男人就是这样,外部特征虽已进化得“人模狗样”,其内心却仍是兽性未泯、野性未驯。

任何人身上都存在着二元属性,既有社会属性又有自然属性。一个人的社会属性包括他的权势地位、经济来源、社会关系、人际交往,等等。而人的本能、欲望以及潜意识、下意识,则毫无疑问隶属于他的自然属性,又叫动物属性。对于男人这种野生动物来讲,以上三点是他的自然属性,但男人的社会属性则是要建功立业,要结婚生子,要赡养妻儿。男人在外生存打拼,必须融入主流社会,接受法律的约束和道德的监督。哪怕是野生动物也要安个窝。婚姻就是一个男人获得社会主流价值观认可的重要坐标。所以我们常常要求一个好男人要有责任感,要守承诺,要讲信誉,实际上这就是对一个男人作为社会人的要求,是属于男人的社会属性。

上个世纪初,伟大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也曾提出过“本我、自我、超我”的三种不同的概念。弗洛伊德认为:本我是潜意识的结构部分,是所有本能的大本营,它与生俱来,为最原始的部分,遵循快乐原则;自我是理性的,是意识的结构部分,处于本我与外界之间,根据外部世界的需要来活动,遵循的是现实原则;超我则是道德化了的自我,是内在的道德检察官,为人格发展的最重要部分,它包括良心和自我理想。这三个系统错综复杂,交互作用,从而产生各种行为和思想。本我要求自我满足其欲望,超我要求自我将欲望压抑下去,自我则调和两方面,依照现实环境,采取适当措施。

弗洛伊德认为,只有三个“我”和睦相处,保持平衡,人才会健康发展;而三者吵架的时候,人有时会怀疑“这一个我是不是我”,或者内心有不同的声音在对话:“做得?做不得?”或者内心因为欲望和道德的冲突而痛苦不堪,或者为自己某个突如其来的丑恶念头而惶恐。男人就是经常在“本我、自我、超我”三者之间来回游走,有时表现得很有责任感,有时又显得随心所欲不负责任,而其中关键在于他遇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女人。

女人天生具有筑巢感

那为什么说女人是筑巢动物呢?

首先,像小鸟一样构筑一个属于自己的巢穴,是女性的本能。

都说女人天生都有筑巢感,给自己、家人搭建一个舒适的窝是绝大多数女性首要的生存法则。这从女孩子从小就爱玩过家家的游戏可以看出端倪。家,对于女人来说,是她整个世界的中心,女人寻找爱情,无非也是给自己的后半生找一个家,好比是“在世界的中心呼唤爱”;虽说男女同工同酬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干得好的职业女性比比皆是,但在大多数女性看来,嫁得好显然更为重要。

如果说,男人的天性是闯荡世界,女人的天性则是守护家庭,大禹治水可以三过家门而不入,但没有一个女人会为了事业心安理得地抛家弃子。“我想有个家”是绝大多数女人最强烈的心声。一个温暖的家,一所舒适的房子,是女人最感安全的归宿。漂泊的女人最为无助,只有归宿感才是女人理想的彼岸。在《圣经》有关上帝造人的段落中,我们知道夏娃是来自亚当身上的一根肋骨,当她从亚当身上分离的那一刻,她就产生了分离焦虑,她就有了孤独感,她需要男人的怀抱,她也渴望男人的保护。

虽然“男女平等”的口号喊了很多年,但在择偶这个关键的环节上,绝大多数女性依然崇尚男强女弱的婚恋模式。这是为什么?答案很简单,女人寻找男人,为的是寻找安全感,为的是有所依靠,这是女人的天性。早在远古时代,男人外出打猎,女人居家打理。如今走出家庭外出就业的妇女越来越多,但女人终究还是女人,骨子里还是摆脱不了对家庭的依赖、对男人的依靠。

台湾著名男性心理研究专家蓝怀恩指出:“我们仿佛总是看到这样一幅画面,上面有两张面孔,一张男人的面孔,看着家门外;一张女人的面孔,看着男人的背影。”所以女人择偶,更看重男人的安全感、责任感以及男人的经济实力。男人只有具备这三条,才会给女人提供筑巢的精神后盾和经济基础。男人有归属感,那她爱这个男人;男人没有归属感,那她还可以爱房子——属于自己的房子是永远可以依赖的。

科学家发现,女人跟男人相比,更擅长手工操作。在要求良好配合的手工劳动中,女人比男人更出色,她们的速度更快,比如能迅速地将钉子插入木板上的孔中。这也是为什么女人在剪裁、编织上比男人更有天分,因为女人是筑巢动物。

其次,相比男人在社会上的单打独斗,女人更看重彼此之间的亲密关系。

从原始社会开始,“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分工渐渐形成:男人在外面的世界打拼,养家糊口;女人则是内当家,操持家务兼生儿育女。男人在外,生存竞争异常激烈,所以更看重个人的能力,即便需要应付人际关系也多是利益使然;女人在家,上有老下有小,婆媳、姑嫂、妯娌关系都要处理得当,因此更需要投入感情。中国人自古强调“家和万事兴”,所谓“和”指的就是一家老小亲密的感情关系。

女人一生唯情最重,也是因为女人不仅十月怀胎,一朝分娩,还要抚育后代,投入的生理成本、心理成本乃至经济成本都是男性无法想象的。她必须专心致志心无旁骛,才能培养出身体最健康、心理最健全的下一代。结婚对她们意味着构筑爱巢,意味着和最爱的那个男人白头到老。相比男人,女人对家庭和亲子关系更难以割舍。这也是为什么女人在感情上总是要显得比男人更专一、更重情的原因所在。

在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苏联长篇小说《日瓦戈医生》中,女主人公拉拉对她的心上人尤里(也就是日瓦戈医生)有句经典的道白:“上帝赋予你翅膀,好让你在云端翱翔,可我是个女人,只能紧贴地面,用翅膀遮住雏雀,使他不受伤害。”所以有人说,女人天生有母性,具有很强的自我牺牲精神,这种母性和牺牲精神怎么来的?就是来自女性的筑巢本能。

当然,跟男人一样,女人既有自然属性也有社会属性。如果说筑巢持家是女人的生物属性,那么外出工作、经济独立则是女人的社会属性,女人作为筑巢动物并不等于丢掉工作,只做个在家伺候男人的家庭妇女,而是在守护家庭的同时保持一定的经济独立,只有经济独立了,才谈得上精神独立,才可以成为一个不依附于任何男人的独立、自信而又有魅力的女人。这样你才能够长久地吸引男人,这样男人才不敢小觑你,你才不会在男人变心后痛不欲生、六神无主。女人找份好工作也是为了更好地筑巢。一个在经济上一无所有、人格上只会依附于男人的“弱女子”,一个经济上自给自足、人格上坚强独立的现代女性,男人显然更会被后者吸引。

男女情爱心理的三大基本差异

倘若具体分析,我认为,男女之间在情爱心理方面至少存在以下三种基本差异:

1. 在情感的表达方面,主动性和被动性的差异

显然男人相对主动,女人相对被动。如果把情场比喻成角斗场,男人这种野生动物习惯于主动出击,像个角斗士;女人则处于被追的位置,喜欢守株待兔。当然,女人不应该总是消极等待,而是应该在被动中寻找主动,掌握一定的主动权,所以我提出一个观点:真正聪明的女人应该做个助产士(详见本书第一章《男人是角斗士,女人是助产士》)。

2. 在情感的选择方面,多样性和专一性的差异

德国著名哲学家叔本华曾说:“男人总是在外打拼,受到的诱惑较多,多重性关系似乎在所难免;女人在家操持家务,与外界相对隔绝,感情自然专一。”自古以来,痴情女子负心汉的悲剧总在不停地上演,原因何在?一是男人这种野生动物的生理结构使然,二是一夫多妻的这种腐朽的男权思想也在助纣为虐。那么,善良而痴情的女人们如何保护自己呢(详见本书第三章《男人是性爱动物,女人是感情动物》)?

3. 在情感的交流和相处方面,独立性和依赖性的差异

前面提到,男人是野生动物,喜欢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哪怕结了婚,也依然本性难改。相反,如果一个男人对亲人过于依恋甚至依赖,容易被扣上“性格太软弱”“不太像个男人”的帽子;而女人作为筑巢动物,对家和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关系有着天然的迷恋,所以在感情上天生对亲人有着深深的依赖(不是依附,依赖指的是情感寄托,依附则指的是丧失自我,无论在经济上还是精神上都围在男人身边,毫无独立性可言)感:小时候依赖父母,结婚后依赖丈夫,老来依赖孩子。哪怕女性在经济上再独立、再强大,骨子里依然渴望被爱、被欣赏、被呵护。女人天生爱打扮,喜欢被赞美,找老公总倾向于找一个比自己强的男人,都是这种依赖心理的外化表现(详见本书第五章《婚后,男人需要独立,女人追求亲密》)。

也许有些女权主义者会不以为然,现在都是男女平等的时代了,男人能做到的,我们女人一样可以做到。你老在放大男女之间的种种差异,强调男人以事业为重,女人却把回归家庭看成第一位,是不是还在鼓吹“男主外女主内”那套腐朽的男权思想?

在这里我必须说明一点,我这人并不是男权主义,在中国横行了五千年的男权思想,不尊重女性,歧视女性,摧残了多少妇女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多少人间悲剧,我是深恶痛绝的。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在西方风起云涌的女权运动使妇女的地位有了大幅度提高,有很大的历史功绩,但也有矫枉过正之处。比如女人处处跟男人试比高,总是幻想把男人压在脚下,甚至不分青红皂白,把所有男人都当成“假想敌”,恋爱婚姻中一遇到小事,就要跟男人斗争到底,动不动就收拾男人、报复男人,不了解男人独特的生理结构和思维心理,动不动就说“男人没一个好东西”,其结果——男女之间的战争依然硝烟弥漫,夫妻之间的矛盾,彼此之间的争吵与日俱增,离婚率更是水涨船高。很多“三高女性”(高学历、高收入、高素质)拒绝婚姻、拒绝男人之后并没有“一览众山小”,反倒是“高处不胜寒”了。看来一味地贬低男人、否定男人无益于婚姻中的两性和谐,只会激化矛盾。强调男女平等并不等于要抹杀两性之间的差异。

我认为男女之间在精神上是平等的,但男女在生理和心理上确实存在不少差异,这点不容忽视。科学研究表明:男人女人之间的差别显而易见:比如,男人体力雄厚,方位感强,容易在空间能力测试中获胜,善于逻辑推理,但在观察力、记忆力方面却弱于女性;而后者更擅长语言沟通和手工操作。曾经有段时间,让女人跟男人一样从事挖煤、采矿等井下作业,认为这就是男女平等,结果女性身心备受摧残。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性解放喧嚣一时,一些女权主义者提出,男人可以花心,女人为什么不可以风流快活?于是在欧美许多国家,女性纷纷挣脱感情的枷锁,主动投身到性解放的浪潮中。与此同时,少女堕胎、非婚生子以及患上性病的概率以成倍的速度猛增。你说这是男女平等吗?非也!这只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歧视女性和不尊重女性而已。

男女两性之间,永远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差异。这是一种客观存在,没有必要回避,只能坦然面对。只有先了解彼此之间的差异,才能对症下药,尽力修补。我认为男女两性相交、相处,求同存异、互相理解、互相包容、同舟共济是非常重要的。

“男人是野生动物,女人是筑巢动物”这个观点看似新奇,其实,西方很多研究两性情感的心理学家基本上也持相同的观点。比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默生•艾格里奇博士在他所著的《男人需要尊重,女人需要爱》一书中这样写道:“男人一般都会要求去工作,而女人的自然本能却是回归家庭。丈夫本能地知道他的舞台在外面,不管他面对多大的压力。我认为从本质上讲,大多数男人代表着亚当,他们为了整个家而在外面劳动。大多数女人和夏娃很相似,如果她有孩子的话,她会选择让亚当代替她在外劳动。一般来说,妇女喜欢有个孩子并照顾孩子,男人喜欢为她和孩子在外工作。”

差异引起好奇,差异更激发爱情

如果换个角度来看,男女两性之间存在的种种差异恰恰又是彼此之间产生爱情的根源所在。所谓同性相斥、异性相吸,差异引起好奇,差异产生欲望,差异更激发爱情。法国心理学家吉拉尔•博内指出:“我们只有面对一个与自己不一样的人时,才会产生爱情的晕眩。”

尽管童话故事中白雪公主总是会遇上白马王子,戏曲舞台上的绝代佳人也会死心塌地地跟着风流才子,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却常常看到这样奇特的组合:美女爱上了外表像野兽一样的男人,鲜花总是心甘情愿地插在了牛粪上,至于走起路来早已一瘸一拐的“老牛”,却堂而皇之地吃起了“嫩草”。

为什么会这样,难道那些美女、鲜花、嫩草都瞎了眼?

其实说穿了,这是爱情中的一种“补偿心理”在作祟。

从情感上分析,大多数人都有一种“补偿心理”。俗话说得好:缺什么找什么。所以个儿矮的总喜欢个儿高的,胖的喜欢找瘦的,没钱的向往有钱的,丑八怪偏偏爱美女。表现在古今中外一切文艺作品中,那就是白马王子总是爱上灰姑娘,淑女偏要死心塌地地跟着强盗跑,妓女却心甘情愿倒贴给“小白脸”,连《聊斋》中的女鬼们都梦想着和白面书生“共结连理”,童话故事中的癞蛤蟆更想吃上一口天鹅肉。在金庸的武侠小说中,我们也时时看到这种“缺什么找什么”的爱情组合:比如木讷的郭靖偏偏离不开俏皮的黄蓉,优柔寡断的张无忌最爱蛮横霸道的赵敏,乔峰顶天立地一个汉子,却被娇小柔媚的阿朱彻底融化。

“循规蹈矩的”总会被“放荡不羁的”吸引,“脑满肠肥的”一见“如花似玉的”就两眼放光,上帝从造人的那一天开始,就决定了人不是十全十美的,他总要去寻找生命中缺失的“另一半”。爱情是怎样产生的?就是这样产生的,你所有的正好是我缺的,我没有的正好在你身上得到补偿。差异像谜一样吸引着彼此,这就是男女相爱的心理基础:人永远对自己身上缺少的东西感兴趣。所以野生动物才会被筑巢动物吸引。如果天下男女都一样,恐怕爱情就不会产生,人类就会失去彼此相吸、繁衍后代的欲望,人类必将走向灭亡。

根据异性相吸的原理走到一起之后,我们才发现,差异又常常导致男女之间沟通困难,误会丛生,因此,这本书也就应运而生了。

当然,我把男人称为野生动物,女人称为筑巢动物,只是相对这两种性别中的绝大多数而言,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具有一定的相对性,没有绝对性。正如全天下没有完全一样的男人,也没有完全一样的女人,我在本书所探讨的男女的差异性只适用于大多数人,因为矛盾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并非所有的男人都以事业为重,也有的男人偏偏不喜欢事业,乐于当个居家男人;天下女人也不见得都爱筑巢,这年头埋头事业,推崇不婚主义、单身主义的新女性也渐渐多了起来。所以本书的观点并不适用于这两种打破常规的男女。当然,书中某些观点难免也有个人色彩,有偏颇之处,未必准确,欢迎读者朋友指正。

现在国家提倡建设和谐社会,而在社会和谐中男女之间的和谐尤为重要,我写这样一本书也是希望站在一个男性的角度看待两性关系(由于本书主要是面向女性读者,所以更多是告诉女性如何认清身边的另一半,给女性支的招儿较多,而相对较少提醒男性该如何对待女性),以缓解男女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矛盾冲突。至于效果如何,还是请亲爱的读者朋友来评判吧!






扫一扫二维码,关注微信查看情感资讯。
挽回男朋友、挽回老公、挽回爱情、一对一案例分析、解决爱情难题
收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支持 反对



上一篇:超实用技巧,教会你怎么和MM聊天
下一篇:美女对于征服她的男人,是惺惺相惜的
关注美爱微信,一对一案例分析,解决爱情难题
美爱:专注 恋爱、婚姻、情感的平台
热门标签
相关主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联系方式|sitemap| 美爱 ( 粤ICP备14021978号 ) |网站地图

GMT+8, 2024-4-24 13:31 , Processed in 0.646142 second(s), 86 queries .

Powered by 挽回男朋友 X3.2  Template by:挽回老公

© 2016-2024深圳市一说教育咨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挽回爱情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