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潘 发表于 2016-6-15 18:45:56

恰如其分的一句恭维有时胜过十句赞美

恰如其分的一句恭维有时胜过十句赞美



恭维之所以与赞美不同,是因为它带有一定的目的性,而且它能明显起到抬高对方的作用;然而恭维与赞美又有共同,就是二者都能让听者心里舒服,生活愉快,因此说它们是一对孪生兄弟。
恭维是一种必要且可行的社交手段。清朝的重臣李鸿章,位高权重,文武百官都想讨他欢心,以便使他多多提携自己。这一年,中堂大人的夫人要过五十大寿,这自然是个送礼的大好时机,寿辰未到,满朝文武早已开始行动了,生怕自己落在别人后面。
消息传到了合肥知县那里,知县也想送礼,这可是结攀中堂大人的绝好时机。无奈小小的一个知县囊中羞涩,礼送少了等于没送;送多了吧,又送不起,这下可把知县愁坏了。思来想去拿不定主意,于是请师爷前来商量。
师爷看透了知县的心思,满不在乎地说:“这还不好办,交给我了。保准您一两银子也不花,而且送的礼品让李大人刮目相看。”
“是吗?快说送什么礼物?”知县大喜过望,笑成了一朵花。
“一副寿联即可。”
“寿联?这,能行吗?”
师爷看知县还有疑虑,便安慰他:
“您尽管放心,此事包在我身上。包您从此飞黄腾达。这寿联由我来写,您亲自送去,请中堂大人过目,不能疏忽。”
知县满口答应。
于是第二天,知县带着师爷写好的对联上路了。他昼夜兼程赶到北京。等到祝寿这一日,知县报了姓名来到李鸿章面前,朝下一跪:
“卑职合肥知县,前来给夫人祝寿!”
李鸿章看都没看他一眼,随口命人给他沏茶看座,因为来他这里的都是朝廷重臣,区区一个七品知县,李鸿章哪能看在眼里。
知县连忙取出寿联,双手奉上。
李鸿章顺手接过,打开上联:
“三月庚辰之前五十大寿。”
李鸿章心想:这叫什么句子?天下谁人不知我夫人是二月的生日,这“三月庚辰之前”岂不是废话?于是,李鸿章又打开了下联:
“两宫太后以下一品夫人。”
“两宫”指当时的慈安太后、慈禧太后,李鸿章见“两宫”字样,不敢怠慢,连忙跪了下来,命家人摆好香案,将此联挂在《麻姑上寿图》的两边。
这副对联深得李鸿章的赏识,自然对合肥知县另眼相待,称赞有加,而这位知县也因此官运亨通了。要恭维别人,应有一种“战无不胜”的信心。人都是有弱点的,再谦虚,再不近人情,再标榜不喜欢听甜言蜜语的人,其实都喜欢别人恭维,只要恰如其分。
我们都有这种经历:当别人恭维自己时,尽管会做出一副谦虚的样子,但心里却由衷地感到高兴,同时也会对称赞自己的人有一种好感。所以要达到某种目的,不妨先恭维对方一番。
然而生活中一些人他们偏偏学不会或不屑于恰当地去恭维他人。他们把恭维看成是“拍马屁”、“心怀不轨”,这些都是不必要的思想。恭维是一种有原则的社交手段。
要恭维他人,先要选好恭维的话题,不可过分夸张,更不能无中生有。对于青年客户,恭维他年轻有为、敢于开拓;对于中年客户,恭维他经验丰富、见多识广;对于知识分子,恭维他知识渊博、刻苦钻研;对于商人,恭维他头脑灵活、发财有道……这些都是恰如其分的。如果赞美一中年妇女活泼可爱、单纯善良可能就会不伦不类,弄不好还会招致臭骂;赞美你的领导发家有方、日进斗金,恐怕你升迁的希望就渺茫了。
恭维人的话不能过多,多了对方会不自在,觉得你是虚情假意,逢场作戏,因此而不信任你。恭维过多也不利于交谈,在谈话中频频夸对方“好聪明”、“好有能力”,对方频频表示客气,往往使谈话无法顺利进行。
留心对方的反应,当对方对你的恭维显得不自在或不耐烦时,就应当转换话题或适可而止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恰如其分的一句恭维有时胜过十句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