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因离婚容易而离婚、韩国人因婆媳关系闹僵而离婚、德国人因不断攀升的失业率而离婚、巴西人因男人的忠诚度不够而离婚(当然这都是指主要原因,并非全部)的同时,中国人又是为了什么而离婚呢?我认为,我国离婚率上升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五点: 一、现代人对婚姻的期望越来越高。一旦婚后的现实与婚前的期望产生矛盾且不可调和,离婚就是必然的选择。社会心理学中的“动机理论”认为,需要能够影响认知、行为和态度。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婚姻质量、感情需求和爱情期望也有所上升,而现实却满足不了他们的需要,这必然能影响进而改变他们对待自己婚姻的态度,并做出离婚这样的举动。其中最明显的表现可以说是“婚外恋”,真是由于对另一半的需要在真正的配偶身上无法得到满足,才使人们采取了另寻他人的做法,而婚外恋正是目前很大一部分人离婚的原因。 二、结婚和离婚程序简化了,离婚变得容易。“社会文化理论”强调社会行为受文化的价值观、社会规范和社会角色的影响。《婚姻登记管理条例》即是一种社会规范,当它变得简化的时候,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以前一些嫌麻烦而不离婚的人的一种“鼓励”。 三、妇女地位的提高,使其在各方面开始追求独立。社会发展水平和妇女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与离婚率是成U形关系的。妇女经济地位低的时候,男方容易提出离婚;妇女地位高的时候,女方容易提出离婚。这可以归纳为是,双方地位的悬殊容易导致离婚。在社会心理学上,有一个“公平理论”——这是爱情和婚姻关系中很重要的维持手段——在任何形式的人际关系中,人们的付出应该与其收益成正比例。因此,婚姻关系中,人们并不是以最小的付出换取最大的收益,而是追求一种大致的平等,付出多少,得到多少。所以只有双方平等或近似平等才能使双方都满意。从现状来分析,主要是妇女的地位在变化,另一个角度上,也可以说是女性自我知觉的提高,她们对自己的需要了解得更加清晰,使其在婚姻关系上更加主动。 四、夫妻之间缺乏沟通。心理学家Halford等人(1990)发现,走向破裂的夫妻经常不能或不愿意向对方表达负性的情绪,即懒得与对方沟通,心里还对对方充满了埋怨,双方积极的行为被忽略,而消极的行为被夸大。现在有很多夫妻或情侣分手的原因都是很潇洒的四个字——性格不合。的确,多元的生活方式和互动模式、多元的价值取向和社会流动使很多在婚前观念很统一的伴侣后来产生了分歧,但是我认为更为主要的原因是他们缺少沟通。社会整个的忙碌运转使人与人之间没有太多的时间进行深入的交流,即使是夫妻,如果不主动进行沟通的话,也会慢慢变得无话可说。而当家庭聚合力减弱,这个“群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丧失的时候,群体的关系也会随之破裂。 五、社会对离婚态度的改变。如今,人们对离婚的态度越来越包容,不再像以前接近封建的时候那样,把离婚作为耻辱。这就使许多曾经不敢离婚的人鼓起了勇气。“认知理论”强调人们的行为依赖于其如何感知社会环境。“社会文化理论”也认为社会行为受文化的价值观影响。所以,整个社会对婚姻的态度转变,也是离婚率上升的重要原因。 在我看来,婚姻应当是人一生的选择,但是若有了许多问题已经无法解决的婚姻,再勉强维持,不仅对夫妻双方,对孩子、父母等等也会造成伤害。 一个家庭结构是否稳定,夫妻之间是否相爱,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发展,就算孩子可能从父亲或母亲那得到各种的关爱,可在扭曲的夫妻关系下,孩子几乎不会认可这种单边的“爱”。所以,夫妻关系不和或已离异,其孩子会由于安全感不足,未来有较高比例的心理不健康,其情商、修养、行为也会多少有问题。 好的夫妻关系,是孩子建立安全感的必须。如果父母不能向幼儿提供稳定、温和、有秩序、责任明确、规则统一的关爱,幼儿就会缺乏安全感。和谐的夫妻关系,能够教会孩子如何与他人互动,孩子自然知道分歧如何解决,问题如何进行协商,以及在保证自己利益的前提下如何做决定,这些都是父母为孩子提供了最真实的案例。 孩子未来对爱情、婚姻、家庭的认识和处理方式,大多来自于日复一日地对父母关系的观察和无意识模仿,将来孩子将复制曾经经历的和“学习”来的夫妻关系。所以,良好的夫妻关系,关系到孩子的健康成长与人格的塑造,也为孩子将来的婚姻关系奠定基调。孩子是爱情的结晶,父母情感和谐、婚姻幸福,是孩子成长最好的教育环境。 如果夫妻不协调,家长的某些不和谐情绪与行为,就会直接影响对孩子的教育和评价方式。这也给孩子提供了一个攻击性行为或冷战的坏榜样,同时也对孩子进行了错误的人际交往训练,使孩子误以为冷战、吵架、谩骂乃至打架都是解决冲突的办法。所以,孩子长期生活在不和睦的家庭中,导致其缺乏安全感、归属感,因压力过大而心理失衡。 许多夫妻关系不好的家庭,为了孩子有时候会装出很“和谐”的样子。但孩子是很敏感的,其情感也是脆弱的。爸爸妈妈的关系好不好,他们是很快能察觉到的。他们也会为了保留自己认为最安全的避风港,也尽可能装出“幸福”和从不忧虑。所以,如果夫妻双方的关系的确难以调和,也要理智地对待冲突,同时向孩子坦承和保证不会不管他。 如果夫妻之间不和谐,那么对孩子有什么具体影响呢? 第一,孩子会产生恐惧心理。夫妻关系差,往往会发生互不信任,经常争吵、讽刺、截断,有的还会有暴力行为出现。这些场面的出现,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正常生活,使孩子感到失去可依恋的对象。特别是父母发生激烈的冲突时,其声音和神态都使孩子的情绪受到强烈的冲击,自然会产生消极情绪,如恐惧,悲伤,无助感等性格扭曲现象。 第二,孩子会产生被抛弃心理。一般夫妻发生别扭,对孩子的请求或哭喊,往往是听而不闻,孩子会以为父母不要自己了,倍感伤心和无助。同时,看到自己最信赖的人之间也针锋相对,就会感觉孤独和自卑,对他人通常持有不信任、嫉妒、傲慢甚至仇恨和敌视的态度,行为上也容易出现逃避、退缩或攻击性行为,对外界丧失兴趣,较难建立良好人际关系。 第三,孩子会产生自卑心理。虽然孩子小,但从夫妻关系差的家庭气氛中,以及从父母的神态中可以敏锐地察觉到,自己的父母和其他小朋友的父母不一样,长期在此不良情绪的压抑下,感觉自己是和别的孩子不一样。这样,孩子在性格上趋于不稳定、内向、压抑,感情上较为冷漠和孤僻、自卑,表面上想逃离和躲避,但内心又渴望关爱。 第四,孩子会产生猜疑和不信任心理。由于孩子自卑和敏感,对生活中的许多小事就比较在意。用戒备心理对待周围情况,明显表现出一种姿态自卫、对他人缺乏信任、为人刻薄、脾气暴躁,不愿意听到对自己不利的信息,甚至对别人的好意也会产生误解和挑剔。有些心重的孩子,由此还会产生之所以“父母不和”的原因,都是因为自己造成的。 第五,孩子会产生报复心理。夫妻不和时,父母的焦点多在互相双方身上,对孩子的关注自然减少。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很差,如果经常处在这种环境中,他们就会想尽一切办法来吸引家长的注意力。当哭闹不能解决问题的时候,孩子就会做出一些出格的行为来,比如打人、故意生病等,严重的时候,甚至会成心伤害自己。 第六,孩子会产生补偿心理。夫妻关系失调时,孩子感觉到自己被忽视,由于其内心充满对关注的期待,所以容易沉迷于自己的幻想中,同时也会对真心关心他们的人,产生依恋的情感。孩子渴望长大,以为可以摆脱一切。于是,当孩子进入青春期以后,就会到家庭之外寻求情感慰藉,发生性关系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第七,孩子会产生两难心理。父母在争执过程中,有时候想利用孩子的支持来反对另一方,在孩子面前诉说另一方的错误。这等于把孩子卷入了家长的“战争”之中,使其在忠于父亲,还是投入母亲怀抱之间,感到不知所措和烦恼、焦虑。因为对孩子而言,父母都是他们最亲密的人,让孩子放弃一个,这是其所不愿意的。 第八,孩子会产生攻击性行为。夫妻吵架往往会丧失理智,指责对方的弱点和缺陷,许多不该说的话会脱口而出。幼儿的模仿能力非常强,父母吵架时的神态、语气语调、用语他们都有可能学到。孩子自然在同伴交往过程中,按照父母的行为方式进行模仿,也使孩子误以为吵架、打架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从而不能真正学会有效的办法解决冲突。 所以,孩子除了父母一无所有,父母是他们最可靠的依赖对象。婴幼儿期父母的影响,对孩子以后人格发展具有不可逆转的作用。家长都希望孩子有良好品格、健康身体和健康心理,以及一个美好前途。但真想让孩子获得这些,好的夫妻关系是核心基础,也是家长能送给孩子的最好的礼物,是一份足以让你的孩子享用一生的礼物。要知道,家庭和睦的人,才是世界最幸福的人 -END- |
关注美爱微信,一对一案例分析,解决爱情难题
美爱:专注 恋爱、婚姻、情感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