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们都对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向往不已,现在我们也觉得所谓的一见钟情还不是见色起意。 一见钟情真的是见色起义吗? 研究证明,“一见钟情”与“见色起意”时我们大脑的状态是不同的哦。可能只需半秒,你的大脑就能分辨“一见钟情”与“见色起意”。 芝加哥大学Stephanie Cacioppo团队的研究结果表明,性冲动(lust)与爱意(love)会调动大脑的不同区域。 当人们感觉到强烈的性冲动时,后脑岛——更多地用来控制感觉(如痛感)的区域变得活跃起来; 而在人们想表达爱意时,前脑岛则被激活——这也是引起愤怒、厌恶等情绪的区域。 当他长久地凝视着对方的脸时,说明他在潜意识中觉得,可以和你发展长期的恋爱关系;当他更多地是在注视你的身体时,他可能是在被欲望控制。 那么,一见钟情的时候,我们在“钟情”什么? 我们天生就爱“看脸” “相由心生”、“眼睛是心灵的窗口”这些不过是看脸的修辞。 对于“看脸”这件事,心理学早已有相关的理论来解释,即“光环效应”:人们对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从而得出整体印象,由此便常常以偏概全。 高颜值的人往往是自带光环的,第一印象会让你们忽略其他的缺点。更可怕的是,这不是后天决定的。 英国埃克塞特大学的研究者们发现,婴儿对姣好面容的偏好和成年个体并无太大差异。 研究者们挑选了一组不同女性的面部照片,请成年个体对该组照片进行1-5的评分。 之后,他们将相似亮度和对比度的照片两两分组,并将照片以组的形式展现给出生不久的新生儿。 他们发现新生儿注视那些外貌俊美(依据成年人的评分断定)的照片的时间要长。他们认为,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人类不断进化获得的“人脸刻板印象”所导致。 被“相似点”吸引 我们会被与自己相似的人吸引,不论是人格特征、价值观、经历还是背景、兴趣和品位,或者其他任何方面,我们都更偏爱与我们有很多共同点的人。 不管有没有意识到,人们还是倾向于认为,相似的人更不容易产生冲突和矛盾,也更容易建立起信任,实现相互理解和交流。 此外,我们会喜欢那些与“理想的自我”相像的人,也就是说,我们会觉得,那些拥有我们期望得到却并不具备的品质的人很有吸引力。 大脑在追求“奖赏” 我们会尽可能地追求最有可能得到回报的对象。对未来伴侣的期望(是否值得拥有)= 伴侣的长相吸引力 x 自己被接受的可能性。 也就是说,我们会衡量喜欢的人的相貌和对方接受自己的程度,由此来判断对方对我们的吸引力。 对方长相很有吸引力,但是感觉自己完全没有被接受的可能,那么期望值也不会很高。“被接受的可能性”是与个体的“安全感”有关的。 有时候,大脑也只是在错误归因 当人们在高处心跳加速的时候遇到了可能对我们有吸引力的人,那么我们对对方的吸引力评价会比平时要高。 恐高导致的心跳加速,被大脑错误地归因成了是对方的吸引力导致的。 如果你和约会对象一起做一些刺激性的事情,你就因为要给这种刺激感找原因。 从而不自觉地找到对象身上去——觉得是Ta让你脸红心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