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狄浦斯情结(恋母情结)和那勒克特拉情结(恋父情结)你知道吗? 这两个词你一定不陌生,如果有个mm找了个年纪大自己很多的男朋友/丈夫,大家对她的选择一般都归为“有恋父情结”或者嬉笑“一树梨花压海棠”。当然,在这个和谐的人际世界里,大家对这位姑娘的选择顶多是背后议论议论而已。但是如果是男性找了个年纪比自己大的女朋友/妻子,大家可能就不会那么嘴下留情了。有一位男士,他太太比他大五岁,当面或背后大家最常用来调侃他的话是“那个缺乏母爱的……”话说人家夫妻过得还是很幸福的! 其实,对于那些真正的有恋父恋母情结的人,他们择偶并不是单纯看年龄差异,而是更加复杂化。 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借鉴俄狄浦斯的故事将男孩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恋母情结称为俄狄浦斯情结(恋母情结),而女孩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恋父情结则被称为那勒克特拉情结(恋父情结)。 弗洛伊德认为儿童在发展过程中会出现爱上父/母的情况,在孩子长大之后,他会选择具有父亲/母亲个性品质的人作为自己的伴侣。也就是说,这一类人选择伴侣的标准并不是要选择比自己年龄大,而是要和自己的父/母相似。这种现象称为父母偶像理论。 当我第一次听到这个理论的时候,我曾经思考过一个很无聊的问题:如果说有这种情结的人会选择和自己父/母相似的人,但是这个人本身是父母基因的结合,他一定也遗传了父/母的某些方面,那岂不是等于要找一个跟自己相似的人? 后来我发现这个问题其实并不像我想象的那么无聊,真有这样的俗语“爱情就是遇见一个和自己相似的人”,还真有研究者研究了这个问题! 匈牙利佩奇大学的陶马什•拜赖茨凯伊带领着他的团队研究了这个问题,不过他采用了科学的办法:他收集了很多人的照片,里面掺杂了一些夫妻及双方父母的照片(就是夫妻两人的照片、丈夫的父母的照片及妻子的父母的照片——一个家庭共计六张照片),还有一些路人甲乙丙丁的照片。他们找到一些不认识照片中的人的志愿者,让他们从这些照片中将相似的面容加以配对。 你能猜到结果吗?很多志愿者还真把这六个人挑出来了! 后来这个择偶研究小组还运用现代科技,通过特殊软件和专业拍摄技术把这些照片上的面容进行了各种测量,然后得到了很多精确的数据,如鼻子的长度和嘴的宽度等,然后得到了14种“面部比例”,他们认为人们就是依据这样的面部比例来找寻自己的配偶的。 看完这个理论或许你要说,我选择伴侣的标准和我的父母一点关系都没有,我的选择我做主。别着急,看看其他理论有没有让你觉得有道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