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要狠 发表于 2015-2-1 09:22:36

面子是中国男人的贞操

面子是中国男人的贞操

孙隆基先生认为:“中国人的人格组成中既然有很重要的他人成分,因此就产生了在别人面前‘做人’的观念,至于以新教文化为主的西方人,则没有这个观念,他们只说‘是’(to be)一个人。”

的确,只有在“二人”定义“一人”的场合下,才需要在对方面前去“做”,“一人”自我定义的话,就只是“他”本人了。所以,中国的父母们总是谆谆教导:一个人初入社会,首先要学会“做人”,要懂点儿人情世故,否则就会吃亏,就是失礼,严重的话还会到处碰壁寸步难行。

倘若再进一步分析,你会发现,“做”一个人与“是”一个人是两个相反的概念。“是”一个人就是首先要学会面对自己,在世俗社会里保持自己人格的完整性,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做人”则是为了别人才去“做”一个人为的角色,有点儿扮演的性质,好像荣格所说的“角色面具”,即便最后为了自己也得先考虑别人的感受,这就好比演员,他的价值基本上要取决于观众对他的评价,观众喜欢他,对他评价好,他就有头有脸,身价百倍,如果他不受欢迎,恶评如潮,他就灰头土脸,搞不好还会被轰下台来。中国人在人际交往中特重面子,说穿了就是这样一种心理,甚至带有一点儿作秀的味道。面子也罢,脸面也好,有如门帘,得装饰好了,是给外人看的,至于里面如何,是脏是乱,就顾不了许多了,所以很多有识之士总是批评中国人喜欢做“表面文章”,大概就是这么回事。

可见,在面子上,中国人的做人,是要摆出处处以对方为重的姿态——亦即“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唯有如此,才觉得对得起对方,也只有这样才会赢得对方的尊重,但这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跟当年毛主席赞扬白求恩大夫所具备的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国际主义精神还不太一样,后者是帮助别人,但不牺牲自我(可以牺牲生命),前者则是在不考虑个人感受的情况下一律维护对方,实际上也是维护自己的脸面。说得难听点儿:这种面子看上去是为他人着想,骨子里还是给自己脸上贴金。记得若干年前央视春晚上郭冬临曾经演过一个小品:他是个讲义气的小伙子,只要朋友一张嘴,无论什么忙都帮,不管自己能耐有多大,都一个劲儿地揽下来,最后都累趴下了,别人打来电话他还满口答应,他女朋友就笑话他是“死要面子活受罪”,他却只有苦笑:“没办法,都是哥儿们,这个忙得帮!”在我看来,小伙子表面上是讲义气,实际上还是要面子,他什么忙都帮,一方面为朋友,另一方面也是怕在外人面前“跌了份儿”。

中国人这种重亲情重伦理重人际的群体意识使之对“面子”格外看重,尤其是男人,面子是一个男人在外打拼的成绩单。大家知道,一个孩子如果在学校里成绩不好,排名靠后,会抬不起头来,男人也是,在外头丢了脸面就跟当众考了个不及格一样灰头土脸。所以,身体累坏了没关系,面子受损了那可就麻烦大了!中国的女人自古都有贞操观念,所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其实中国男人也有贞操观念,那就是面子,面子是男人的精神处女膜,得小心翼翼,百般维护。中国女人的贞操是看两腿之间,中国男人的贞操是瞧脖子以上。

中国女人失了贞操会寻死觅活,中国男人丢了面子也会威风扫地,甚至会把他逼上绝路。比如项羽,跟刘邦争天下,本是屡占上风,可惜乌江一役,陷入惨败,按照《史记》里的描述,那是“四面楚歌”,连当年一起出生入死的八千子弟兵都无一生还,那就好比面子丢光,无颜去见江东父老了,所以项羽选择了自刎。他这一死,倒成全了他英雄的美名,因为他最后总算把面子给争回来了。所以后世不少文人墨客都歌颂他,怀念他,连宋代女词人李清照都写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又如何 发表于 2015-3-4 18:00:58

面子对男人真的太重要了

城南海 发表于 2015-4-20 07:22:55

给他留面子,他就会给你留面子。

寒诗 发表于 2015-6-29 22:29:42

:lol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面子是中国男人的贞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