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怎么回你微信,就怎么爱你。
我微信里共有826个联系人,其中有528个好友被我放置在一个叫 " 不熟 " 的分组里。
这里面有大学参加社群时认识的不熟的同学,有活动上有过一面之缘的人,也有健身房卖课的健身教练。
这些人里有的可能过一段时间我就删除了,有的可能依旧在这个分组里,但几乎没有联系。
有一次和同事聚餐后,她兴致上来拍了张合照想要发朋友圈,没过一会儿又说: " 算了不发了。 "
我问她为什么不发了,如果照片不好看就重新拍一张。她说不是因为照片不好看,是朋友圈里的人太杂了,没有设置分组,又不想让那些不熟的人看到自己的生活状态。
多少人因为微信里的人太多太杂,慢慢丧失了分享欲。会对着加了微信却从来没说过话的头像诧异,这到底是谁;会被突然收到的清除好友消息打扰;会被不熟的人请求点赞朋友圈,或者帮忙给家里小孩投票。
微信从一个私人领域变成了大众社交平台,以前还会为加到喜欢的人的微信激动,为给崇拜尊敬的前辈点个赞开心半天。
而现在,加到微信不算什么,删了微信也不算什么,点赞评论的不一定是好友,找你聊天的也不一定真的喜欢你。微信不再具备特别的私密功能,而是无数人没有门槛社交的第一步。
多少人的故事从 " 我们加个微信吧 " 开始,又在 " 对方已开启好友验证 " 中结束。
朋友在聚会上遇到一个心动的男生,鼓足勇气要了微信,有事儿没事儿找男生聊聊天,观察着男生的微信运动数据,点赞男生朋友圈分享的歌曲,制造机会找共同话题。
我问朋友男孩是个什么样的人,她也说不上来,因为朋友圈的了解都很局限。
再后来两个人开始互生情愫暧昧起来,朋友经常对着手机傻笑,发着只有两个人懂的表情包,也时常聊得尽兴,到了深夜也不舍得说再见,大段大段的聊天记录拉近着两个人的关系,一切看起来都很顺利。
直到有一天,朋友在别的社交平台上找到男生的账号,看到男生分享和别的女生的合照,朋友气冲冲地去质问对方,男生若无其事地回复她: " 你也从没问过我有没有女朋友啊。 "
朋友接着给男生发了一条消息,手机上却显示对方已开启了好友验证。这段短暂的缘分伴随着朋友删掉聊天记录而告终,轻飘飘的,什么都没留下。
现代人的社交,不再是一笔一画的书信往来,不再是见面脸红心跳的单纯羞涩,不再从 " 你好 " 开始,也未必会以 " 再见 " 结束。
看《奇葩说》的时候,新裤子乐队的主唱彭磊说,他加一个人的微信就会删掉列表里的一个人。
主持人钱枫发现自己的微信被汪涵拉黑了,小心翼翼地给汪涵打电话问为什么,汪涵不以为然地回复: " 这有什么,我连陈坤和范冰冰都删掉了。 "
后来在节目中,汪涵也解释了原因,他觉得无用社交非常辛苦,摆脱这些能让自己拿回属于自己的时间。
再长的通讯录里,常联系你的也就固定那几个,眼花缭乱的朋友圈里,真正让你停下来用心看的也不多,天天点赞的不能代表交情,热火朝天的朋友圈评论也证明不了人缘。
热情的人在微信里也许很冷漠,懒散堕落的人也可以在朋友圈里营造勤奋成功的人设。
真的没必要刚见到一个人就热情似火地拉近距离,然后刻意营造融洽亲密的氛围。关系的紧密靠的是彼此三观的认可,靠的是共同经历,靠的是时间打磨和用心付出。
作家刘瑜曾说过: " 远离消耗你的人,也不要去消耗别人。 "
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与其花时间营造虚假繁荣的朋友圈,不如把心思放在最值得付出的那几个人身上,血缘连结的家人,相处多年的朋友,还有心里眼里都只有你的爱人。
希望我们都能成为那种人,不以交友数量判断社交能力,不因偶尔的寂寞感到慌乱,留得住数十载陪伴的老友,也真心对待出现在身边的每一个新朋友。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