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维系着婚姻,又是什么导致了婚姻的破裂?
生活中见过太多恋人,他们刚开始无一不是亲密无间,恩爱两不疑,但走着走着就散、爱着爱着就不爱了。有些因为感情淡了;
有些因为三观不合;
还有些是因为生活的一地鸡毛……
的确,婚姻这条路谁走谁辛苦。
一路上,布满了各种崎岖坎坷、坑坑洼洼,两个人能一直携手走下去实属不易。
它需要我们经营、沟通、以及找对良人。今天想跟大家一起分享沈从文和张兆和的爱情故事。
希望透过他们的婚姻历程,我们能觅得几分经验,好的借鉴、坏的避免,然后试着将自己的日子熬成甜蜜的糖。
1
说起沈从文与张兆和的爱情,许多人都会想起这首诗——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地方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纪的你。”
字里行间,深情款款。
哪怕现在读来,也依旧有触电般的心动。
恰如诗里说的,现实里两人初遇,张兆和也才18岁,恰恰是最风华正茂的年纪。
彼时的沈从文26岁,在中公教书,张兆和是她的学生。
有一天,张兆和在操场上边走路边吹口琴,走到操场尽头,她潇洒地将头发一甩,利落地转身回走,仍旧边走边吹。
整个动作意气风发、神采飞扬。
就那一瞬间,这个青春洋溢的女孩,一下子闯进了沈从文的心。
于是他提笔写下,“我不知怎么就突然爱上了你。”
可是张兆和的爱慕者众多,每天的情书收到手软,心气极高的她看不上任何人,甚至还为众多追求者编编号“青蛙一号”、“青蛙二号”……
为此二姐张允和曾取笑,若这样,沈从文只能排个“癞蛤蟆十三号”。
虽然没能得到心爱之人的回应,但沈从文没打退堂鼓,反倒越挫越勇,情书一份接着一份,情话一句接着一句,让人无力招架。
于是,厌烦的张兆和跑到校长胡适那告状。
没想到胡适爱才,更有意撮合两人,便劝她说:他顽固地爱着你。
张兆和则直接回了句:我顽固地不爱他。
后来胡适给沈从文写信说:
“这个女子不能了解你,更不能了解你的爱,你错用了情。你千万要坚强,不要让一个小女子夸口说她曾碎了沈从文的心。
此人太年轻,生活经验少……故能拒人自喜。”
没想到这句“她不能了解你”一语成谶,成为未来漫长岁月里,两人婚姻的注脚。
2
沈从文的情书攻势持续了四年之久。
他虽是个文学青年,性格温和又腼腆,但骨子里却满是执拗与热血。
爱情面前更是如此。
再加上亲友“推波助澜”,张兆和坚如磐石的心日渐动摇。
她说:“他到如此地步,还处处为我着想,我虽不觉得他可爱,但这一片心肠总是可怜可敬的。”
于是这次单恋以“步入婚姻殿堂”告结,婚后两人也有过一段幸福的日子。
一个在大学教书,一个在图书馆工作,日子虽简单,倒也和和美美。
期间沈从文回湘西老家,两人靠书信往来。
向来理智冷静的张兆和,平生第一次在信中露出了小女儿般的扭捏姿态:“长沙的风是不是也会这么不怜悯地吼,把我二哥的身子吹成一块冰。”
后世有人说,张兆和对沈从文的感情完全是感动。
由此可见也不尽然。
如果不爱对方,又怎么露出不寻常的一面,交付出自己的满腔柔情呢?
只是婚姻跟爱情不一样,相爱容易相守难。
他们俩是完全不同的人。一个是浪漫青年,活在理想里;一个是名门闺秀,活得现实里,想简单踏实地过日子。
日子越过,矛盾越明显。
比如沈从文喜爱收集古董瓷器,但张兆和却不明白这些瓶瓶罐罐有什么好。她在家为生活发愁,他却在外打肿脸充胖子、装绅士。
而沈从文也不懂,眼前的三三怎么跟他想象中不一样。
真正的分歧发生在时局动荡后,沈从文准备带家人一切南迁,但是张兆和却以“孩子上路不便、书稿要看管”为由拒绝了。
战火纷飞,一家人不是该聚在一起么?
或许她不是不愿来,只是不愿跟我一起,这么想着,心里积淀的卑微与惶惑一下被点燃。
他在信中质疑:
“说老实话,你爱我,与其说爱我为人,还不如说爱我写信。”
爱情的残忍之处在于它易碎。
如果爱不能扎进“一饭一蔬”的生活里,不生出“比肩而立”的义气与理解,就很容易像暮春的花朵,稍有风雨过境,便纷纷凋零。
3
廖一梅曾说:“人这一生,遇到爱,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
比起无情无爱、出轨变心,婚姻里最可怕的是“不懂得”。
其实无论是沈从文、还是张兆和,他们都是需要彼此弯下身去理解、去包容的人,但两个人都没有做到,而是任由这份沟壑越过越宽。
在长期积压的孤独、自卑、不悦下,沈从文开始向外寻求慰藉,于是他爱上了一个懂他的女生高青子。虽然他后来坦白并回归了家庭,缝隙却一直存在。
到了晚年,沈从文突逢变故,遭遇了人生中最冰冷的日子。
有段时间他与家人分居生活。每天晚上回张兆和那吃晚饭,然后带上第二天的早饭和午饭回到住处。他就着冷饭馒头,将无处安放的灵魂安顿在学术研究中。
而本该是避风港的婚姻没能给他温暖。哪怕是这段日子,他也一直坚持给张兆和写信。
1969年,沈从文被下放前夕,二姐张允和来看他,他从鼓囊囊的口袋里掏出一份皱巴巴的信,面色温柔又羞赧:
“这是三姐(张兆和)给我的第一封信。”
虽然嘴里说不必回信,但真的收到,这个快七十岁的老人哭得像个孩子。
4
出于道德也好,习惯也罢,他们终是走到了最后。
回望来路,有甜蜜、有矛盾、也有分离与冷战……如何去描述这段婚姻呢?其实这万不是我们后人能用只言片语去概括的。
也不能片面地去评判谁对谁错。
其间的滋味大概只能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吧。
1988年,沈从文逝世。
张兆和开始整理编选沈从文生前的遗稿,从前不理解的那个人,在字里行间理解了——他承受的压力、他内心的苦楚。
在《从文家书》后记中,她这样写到:
“从文同我相处,这一生,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得不到回答。
我不理解他,不完全理解他。
后来逐渐有了些理解。但是,真正懂得他的为人,懂得他一生承受的重压,是在整理他遗稿的现在。
过去不知道的,现在知道了;过去不明白的,现在明白了……”
但若这份懂得能早点来,这段婚姻或许就是另一番光景了。
纵观沈张两人,你会发现,两个人过日子,“我懂你”或许比“我爱你”重要多了。
相爱是激情;相守却需要相互理解、彼此扶持。
真正能够走得长久的爱,是两个在一起经历生活的挫折、争吵、痛苦、绝望之后,依然坚定地站在对方背后。
是我爱你的光芒夺目,也体谅你的平凡落魄。
人这一辈子,找个搭伙过日子的人不难,难得是找个懂你的人。他懂你的欲言又止、懂得你沉默无言、懂你心底偶尔的小浪漫、小心思。
总之,他能读懂你的一切。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因为懂得,故能不负。余生愿你遇到一个懂你的,陪你走马观花、陪你共立黄昏、陪你细水长流。
看完文章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对你的婚姻满意吗?我相信大多数人的回答可能都是:不满意、不太满意,但你们不满意,但有人的满意度很高啊。
前段时间,社科院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发布《社会心态蓝皮书》显示中国民众对婚姻的满意程度存在着严重的差异,男性的满意度远高于女性。
其实,根本不用调查,也没必要说的这么祥和,婚姻是两个人的事,婚姻相对于恋爱来说,更多了一份责任感,对爱人负责、对家庭负责。同时,它对每一个人的自我认知,又是一次改头换面的重新审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