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程度,决定了爱的深度
曾经一位精神科医生朋友分享过一个故事:
有一个精神病人,总是以为自己是一朵蘑菇。他每天都打一把伞蹲在马路边,不吃不喝,真像一朵蘑菇一样。
医生想沟通无处入手,于是,他也学他打一把伞,蹲在路边,一蹲就是好几天。
终于一天,病人注意到了医生的存在,他问:“你是谁啊?”
医生答:“我是一朵蘑菇啊!”
病人会意地点点头,继续当他的蘑菇。
过了一会儿,医生就站了起来,四处走。
病人很惊讶:“你不是蘑菇吗?怎么可以走来走去?”
医生说:“因为我是一只悲伤的蘑菇啊,蘑菇悲伤的时候就会到处走。因为它想知道朋友们在干嘛,怎么都不理我了。你愿意和我一起去找其他蘑菇吗?”
病人同情地点头,跟着医生一起走了。
我的这位朋友想借着这个故事告诉大家,人在悲伤的时候,是不需要任何安慰的。他只想找一个感同身受的人,陪他一起感受那份痛苦。这时候,理解的力量胜于一切。
后来,我们选择把两个人最美妙的关系定义为:“我的不容易,你能共情。”
而在亲密关系中,我们往往会忽略掉的这点正是“共情”,“共情”是撬动婚姻挽回和婚姻幸福的支点。
因为“共情”所表达的是,“无论我是否曾经历过,我都会从你的角度去想象你的遭遇、你的感受。我不会贸然给出帮助,但我愿意了解你的需求、并尽力给予你所需要的支持”。
而这样的表达被认为是最能够让伴侣感受到被懂得、被爱着的表达关心的方式。
在以往处理的众多婚姻问题案例中,我时常会听到我们情感咨询老师这样说道:
1. 你要与你的爱人产生共情,亲爱的;
2. 你要从“获得关心的人”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以“给予关心的人”为中心,亲爱的;
3. 对方的情绪体验很重要,你要提供你的情绪价值啊!亲爱的;
......
从第一句开始,相信大家已经一头雾水。
究竟怎样产生共情呢?共情当真可以挽回婚姻吗?共情的婚姻是幸福的婚姻吗?
在这里先给大家说一说,“共情”这种状态包含的3个层次:
1. 设身处地
在心理学中,被称为“认知共情”,指的是我们从对方的视角和立场出发,去理解和看待Ta正在经历的事情。
比如,当伴侣在抱怨工作中遇到的挫折时,我们会先去思考,以Ta的个性和能力,Ta所面临的究竟是怎样的挫折,而不是从自身的看法出发,很理所当然地给予看法和建议。
我们要真正理解到对方的处境,而不是自以为是。
2. 感同身受
对伴侣的情绪感同身受,是情绪上共情产生的一种方式。比如,当对方在抱怨最近工作上遇到了很多困难的时候,我们能感受到Ta所感受到的焦虑、愤怒或是痛苦;又或者当恋人频频询问我们的行程安排时,我们能感受到Ta的担心。
所以在亲密关系中产生共情后,对方能感受到TA自己是真正被关心、被爱着的。TA甚至觉得你是在关心TA的感受,而不是借助TA来表达你自己想表达的东西。
3. 提供帮助
在心理学中称之为“共情担忧”,它可以被理解为是一种建立在前两者基础之上的“同情心”。
比如,当另一半在工作上感到压力时,我们并不是想当然地给出考虑和建议,而是我们能感受和理解这些压力给对方带来的焦虑和痛苦,再思考Ta所面对的压力究竟是什么,ta在此时真正的需要是什么,最终给出相应的支持和帮助。
如此,对方才会真正感受到关心,而不是一种被指导和被教育的感觉。
不难发现,只有同时包含这三个维度的共情,才是表达关心的最佳方式。它能够让被关心的人感受到被理解与被爱。
正如涂磊所说:在婚姻里,有一种感动叫理解,有一种幸福叫包容。
唯有在“共情”的滋养下,我们所给予的理解才不会变成对方的误解。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