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出轨真相:不爱自己的人,会爱上很多人
小朵的丈夫算得上是一个成功的男人,让她抓狂的是,丈夫总是外遇不断。每次被小朵抓住,丈夫总是一副无力的样子:“没办法啊,她很可怜,这事就这么发生了……”小朵也很无语,她知道丈夫的软肋,就是见不得命苦的女人,这样的女人总能激发出他的拯救欲。
充满拯救欲的男人,是怎么出轨的
小朵的丈夫一直觉得,他需要成功,他也不得不成功:
公司上上下下几百人,需要我养活啊。
妻儿老小一大家子,需要我来管啊。
我不成功能怎么办,我怎么在社会上立足啊。
……
成功,成了他的第一要义,他不得不成功,不得不做一个负责任的男人。然而,他的脆弱面,该去哪里安放呢?
他也需要被人安慰,被人理解,被人无条件接纳——就算不成功,我一样值得被人爱。
然而,这样的一面,他自己不接受,他的妻子小朵也不接受。小朵很明确地告诉他:“我不是女强人,找钱的事我干不了,我就是要找个有钱人!”
为什么他能接受妻子的价值观呢?因为他从小就这么被灌输长大的。
小时候,只有成绩好才能得到爸爸妈妈的认可。
家里穷,如果不去成功,周围人都看不起自己。
……
在这样的信念里长大,他理所当然就认为,人必须要成功,不成功不如去死。
而现在,妻子也在用他爸妈曾经用过的方式对待他,“你必须要成功啊,不然就不可爱了。”多么熟悉的模式啊,他发自内心地接受。
然而,他的脆弱面只能一直压抑下来。如果压不住了,会怎样呢?这个时候,但凡出现一位可怜兮兮的女人,一个命苦的女人,一个希望被他拯救的女人,他就会通过爱这个脆弱的女人,来爱他自己脆弱的那一面。
这是一种平衡。在这种关系里,不是“相爱”,而只是利用关怀另一个人,来爱自己。
一个无法爱自己的人,是无法做到对自己的接纳的,如果不能接纳自己,那他就无法跟自己发展出亲密。一个人连跟自己都无法发展处亲密,又如何跟别人建立并发展出亲密关系呢?
每一位深陷“拯救式”出轨的人,不论男女,都不妨问一下自己:你跟自己的关系如何?你喜欢自己吗?你跟自己在一起是舒服还是难受?
一般来说,如果一个人总是自责,经常批判自己,跟自己的关系很糟糕,那么他跟别人的关系也会变得糟糕。因为不论别人说什么事情,他总会不由自主地怀疑别人是带着责备、批判。
不论是在职场,还是在家庭,这种状态都是非常可怕的。一旦陷入这样的状态,你的大部分精力会用来琢磨怎么避免被别人责备、批评,从而很少有精力去真正享受生活。
两性关系的本质,是一种亲密关系。要知道,我们每一个人,只有能够跟自己发展出舒服的关系,才有可能与他人发展出亲密的关系。
当一个人能够与自己相处舒服,才不会再总是期待让他人来安抚自己的脆弱,因为你自己就可以让自己满足。
能够与自己舒服相处的人,在与他人相处的时候,才能有一种平和的心境,才能真正看见对方,有兴趣深度了解对方。
另一半总是陷入“拯救式出轨”,该怎么办
有一天,他突然出轨一个什么都不如自己的女人;有一天,他突然告诉你,我们离婚吧,我想为自己而活。
你该怎么办?
其实,夫妻之间的关系,很多时候是彼此共同强化出来的。如果一个丈夫总是渴望成功,不成功就跟要面临死亡一样的恐惧,十有八九,与妻子的不断强化有一定关系。
是不是只有他成功的时候,才会得到妻子的表扬、欣赏、关注?他脆弱的时候,他有一些“玩物丧志”的爱好时,妻子是什么态度?可以接纳吗?你是否真正关心过他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爱好,他的心情?
小林的丈夫也是一名有“成功焦虑”的人。他的信念同样也是:我必须要成功,成功了才是好丈夫、才是可爱的男人。
这个时候,他的妻子却告诉他:你不成功也可以,我们在一起才最重要,我要的是你,不是钱。
夫妻二人都经常出差,两人每个月一起相处的时间最多一个星期。有一天,丈夫给小林发来一条消息:
丈夫:
上个星期我太忙了,忘了把客户的股票卖了,这个星期股票上涨了,客户又不想卖了。要是上个星期我帮他卖了,我能拿到30万的提成啊!我太愚蠢了,我们损失了30万!
小林:
亲爱的,上周我们在一起度假呢,能够和你在一起,这个价值远远超过那30万呢!
看到小林的回复,丈夫立马回复了一个大拇指的表情。这样一个平常的对话,其实就是在传递一个理念:即便你不成功,你也值得被爱。
避免“拯救式出轨”,从接纳自己开始
婚姻里,很多男人都有渴望成功的信念,但是,为什么有的夫妻越来越相爱,有的男人最终却走向“拯救式出轨”?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无论男人或者女人,都很容易对一个“无条件接纳自己(无论我怎样,你都爱我)”的人死心塌地。
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关注。我们的成长环境却告诉我们,只有做到这样,只有成为那样,才能有关注,才能被爱。为了得到关注,我们的自我、感受,统统被压抑下去,慢慢地与真实的自己渐行渐远。
然而,当我们与自己渐行渐远,跟自己的关系没有发展出亲密,就会渴望和很多很多人有亲密,就会爱上很多很多的人。
回到自己的内心,去接纳自己,去满足自己“我无论怎样都可以,都值得被爱”的需要,才有可能走出“让他人来满足自己的匮乏”的路,才能真正看见他人。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