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幸知 发表于 2017-8-8 22:50:52

“我想离婚,但为孩子好我忍了”

幸知老师:

他麻将场认识的三,然后无法自拔。事发之后,我恩威并施。忍过,打过,找过,骂过,各种手段。

我家有两个儿子,我想过离婚,但是想着两个孩子将分开生活,我无法接受。但也不是不能接受离婚,在他在外和人同居两年后,在我打算放弃时,他们挥霍完了家里的积蓄,他回来了,至今已经一年,相处起来很累。

唯一欣慰的是,大儿子学习稳步上升,小儿子(四岁)每天早晨醒来第一件事就是跑到爸爸房间,看一眼爸爸在不在?然后再回来很安心的再躺一会。

而我不提、不闹,能搭理就搭理几句,不能就不出声。有时会后悔当初接受他回来,经济、感情各种压力,但面对孩子,又似乎是值得的!不知这么相处还有多久,不知阴影何时抹去,想起来难过,但多数时候是开心的,因为家还在。

我这样为了孩子坚持这份婚姻到底对吗?请老师帮我分析一下。



在线高级情感咨询师 杜潇婷:

基于你目前感觉到“还是开心的”,作为咨询师,好像也不能做什么。但是我们可以从另外一个视角去评估现在这个情况。

孩子的成长,通常会在这三个方面受到强烈影响,排序是由重到轻的关系:

① 父母个性对孩子的影响:这是每日每夜浸入式的,效果是塑造孩子最内隐的人格以及最核心的自我评价,对孩子最重要,也是最牢固、最不易改变的。

② 家庭氛围对孩子的影响:这是孩子学到人际相处方式的基本场所,影响方式也是一丝一丝浸入式的,效果是塑造孩子对他人和关系的核心信念,决定着我们认为他人是否对自己是善意的,是否愿意相信他人,是否能和别人敞开心门建立关系。

③ 重大事件对孩子的影响:像父母离婚、寄养、父母一方或双方重病、过世、家中重要亲戚反目等等比较有重大影响的事件。这些事件,如果没有上述①和②中比较健康的内心模式打底,也会造成创伤性的影响。

只不过,往往它造成的影响和前两者相比,被过分高估了,因为这是我们最容易产生印象、最容易描述的事件,而①和②是不知不觉塑造一个人的,我们很难描述一点一滴是如何成为这样,甚至对自己是什么样是不自知的。

在你这个案例中,孩子父亲“挥霍完家里的积蓄”,而你对自己和生活采取糊弄着过、忍一天是一天的态度。如果你先生所做的事基本属实,那么孩子学到的对生活的态度都比较负面、被动。

对于你和丈夫,对这样的生活要么麻木,要么不开心,不会有能力和心力理解孩子的内心需要,或给予孩子开心向上的反馈,看起来孩子受照顾,但内心处于忽视和不安的氛围中,孩子会产生很深很深的自卑感。

可以预见,孩子未来和自己的关系会很差,经营生活的能力也是一团糟。(在孩子心智这一点上,家庭给与的影响要远超过学校或培训班的教育。所以我一定提醒,哪怕你给孩子上的是华德福,你和孩子的父亲用怎样的态度对待生活,孩子就差不了太远。)

家庭氛围的方面,你说“不提、不闹,能搭理就搭理,不能就不出声”,夫妻关系感觉起来是冷漠、互相排斥甚至厌弃的。我也能想到,孩子未来在关系中的表现,防御性会非常重,敏感,自卑,内心会警惕,排斥和人发生进一步的关系。那在未来的爱情和婚姻中,要么进一个关系冷宫呆一辈子,要么会很坎坷。

在第三个方面,是你主动考虑到的方面。确实,暂时的婚姻存续,和婚姻崩裂相比,孩子不需要面临适应变化的压力和不适。

我们再来看看,孩子每天早上看看爸爸这个行为背后的含义。除了对父亲的感情之外,这是孩子感受到关系的不和睦,为了尽可能让父母开心起来所作的努力。

因为在他目前心智能理解的范围内,爸爸是好人,妈妈也是好人,如果他们都好好的,会开心一点了。所以,孩子承担了吸引父母注意、维护家庭稳定的责任。而一个把精力都花在父母身上的孩子,又能剩下多少精力来让自己成长呢?

综合考量完上述因素,到底这样选择是不是真正为孩子好,已经非常清晰。目前你做这个决定的性质(先不谈你自己的动机与难处,只考虑为孩子的动力),就好比孩子在街上看到了一个非常非常喜欢的益智玩具,可是标价两千万,妈妈实在不忍心当下不满足孩子,又觉得益智玩具对孩子智力开发很有好处,于是举家借高利贷给他买回去。

我想现实中没有父母这样做,但是在家庭中,我们很多父母就是做了这样的选择——我们为了满足孩子一时的强烈愿望,给孩子留下一个贻害终身的烂摊子。要做智慧的父母,不是只凭情感上的舍不得、盲目满足孩子的愿望,而要去看清孩子的愿望背后是什么,以及对他长远的影响。

在各地的古代历史中,人们在祭坛上杀死自己的孩子敬献神灵,希望能获得一个安稳的保佑。我们现在换了方式,没有一刀杀死孩子,而是给孩子吸毒,最后用孩子几十年的痛苦献祭给生活。我们在做同样愚昧的事情。

我不愿意把孩子未来的责任都归结在母亲一个人身上,因为身为父母真的很难,尤其是当我们心智还没有成熟的时候。可是我希望能通过这个震撼的比喻,把这件事的严重性传达给大家。对这位母亲,要做的第一步,不是马上离婚,而是去成长自己,让自己有心力去打理生命,而不是糊弄自己。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我想离婚,但为孩子好我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