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说得再好,也没你喜欢的好
作者:小堂妹多年以前的夏天,和家里人一起呆在家里看那时候非常热门的选秀节目《超级女声》,那一年中性盛行,李宇春、周笔畅等选秀歌手在节目中大获成功。在一次综艺节目中,主持人向李宇春提问,问她为什么不多穿穿裙子。她回答说,我不喜欢,我觉得我穿起来会不好看。我还记得当时旁边有人说了一句话,大致意思是:如果你自己都不喜欢,那做起来就会不太好看。
比起小时候直白地表达自己喜欢不喜欢,想要还是不想要,长大后的我们更倾向去选择一个性价比。换句话说,成人世界不是你想要就可以了,因为你想要的在大众的评判里来看可能不太对。
家里有一个选房表姐,每次讲起来都是家人眼中婚姻选择失败的典型。表姐的家里条件不错,到了适婚年龄还单身,家人便安排了相亲,几场见面下来,她看上了那个所有相亲对象当中条件最次的那一个。
而这个条件最次的男生还是对表姐最不上心的一个,更有趣的是,相亲对象当中条件最好的那一个却对她非常迷恋。家里人就百般劝说,既然结婚就要选择一个最好的,各方面条件都好的,对你也好的,这样以后才会幸福。表姐说,我不要你们说的最好,我要自己最想要的那一个。
表姐结婚了,和她最喜欢最想要的那一个,现在孩子都已经快上初中了,虽然这位姐夫看起来还是冷冷的,但表姐脸上这么多年过去了还一直都是幸福的笑。只是每次家里人还是会惋惜,当时如果换一个对象,她一定会过得更好。
有人听从了旁人的建议,选择一个最符合条件的伴侣,她发现不和自己最想要的那一个在一起日子居然会这么难过。上大学的时候,身边好多同学都说,选择这个专业并不是我最想的,但是我爸妈说它以后好就业,我就来了,大部分的他们其实最后都没有学好。
按条件罗列,分值匹配度,做一个看起来最有性价比的选择一定会过得更好吗?现在看来或许未必。
英国作家毛姆写过一部广为流传的《月亮与六便士》,以画家高更为原型讲述一个中年证券经纪人中年时期放弃自己原本的生活,追寻自己的梦想的故事。
男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的家庭是英国一个典型的中产阶级家庭,妻子美貌懂事,孩子乖巧,自身收入不低,就在这样看起来十分幸福的家庭里,男主人公突然有一天完全不顾自己的家庭,去巴黎追求自己画画的梦想。
他在巴黎的日子五六年过得穷困潦倒,依旧沉浸在自己梦想当中,从未后悔,在这个过程中他的才能也渐渐得到认可。后来他还离开文明生活,来到了南太平洋群岛的塔希提岛,娶了一名土著姑娘,生过三个小孩,度过了三年短暂的幸福时光。故事的最后,他得了麻风病。在失明的时候在墙上完成了一幅力作。土著妻子埋葬了他,并且遵照他的遗愿,把他的遗作予以销毁。
这个故事要是放到现实生活中,一定会让所有人都觉得这个人是疯了吧。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年纪也不小了,一切都安定了,你突然说要去追求什么梦想?这条路既艰难又没有一个良好的既定结果,怎么看都不像是对的。
30岁已经结婚生子说要去出国留学,40岁辞掉自己高管的工作去看世界的,在世人的眼中在不适当的年纪去做一些你想要的事情就是疯狂,你现在多好啊,这样不太对你可别糊涂啊。
可我却一直认为,我们都不需要用他人的人生经验给自己的渴望判断一个对错。
在想要面前,没有尴尬的年纪,只要尴尬的境界和尴尬的心。
上中学那会早恋,喜欢上一个男孩儿,后来认识了那个男孩那时候还在读大学的小阿姨,她对我们很宽容。有一次,她问我喜欢她小侄子什么,我说觉得他是一个好人。她笑了,说:等你长大了,你就会明白,其实并没有所谓的好人和坏人,只有强者和弱者,而这个世界也不是非黑即白。
如果说长大后的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那么是不是其实人生也没有明确的对错?
有一次和我妈去拜访她的一个朋友,对方有一个比我出色太多的女儿。在问对方育儿经的时候,那个阿姨挺不好意思的说:其实我们也没怎么管,她自己想要什么就去做,现在看来她自己想要的做的都挺对的。
有一个朋友曾经和说过,只要是我想要的,我就会更加拼命去做,因为我始终相信它们会给我带来好的变化。就像很多时候男生不能理解女生为什么要买那么多看起来似乎是一样的衣服,可是他们不知道的是,女生在买的时候,想的是:买下它,坚信它能给我带来好的变化。
人生的选择啊,实在太多了,大到整个职业发展规划或者和什么样的度过一生,小到买一件衣服。如果都要听别人的建议,按照他人成功或失败的经验去过一个看起来都是“对”的人生,生活怎么会有意思呢?
前几天和朋友去逛街,我特别痴迷于买裤子,家里挂着各式各样不同的牛仔裤。那天我又看上了一件牛仔裤,朋友劝说,别买了,你这样的很多了。
可是这件牛仔裤在穿上之后,让我看起来更加立体,腿自动加长,太完美了。我直接买了三件,朋友眼中买三件同样的裤子太不明智了吧,可是我实在太想要了,它让我心情也变好几分,我想买下它,就是对的。
哪有什么百分百正确,万无一失的人生啊,与其在他人的建议中各种纠结,不如就请相信:你想要的,就是对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