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玉崴 发表于 2016-6-12 17:30:51

可怕的不是离婚,而是永不消逝的仇怨

可怕的不是离婚,而是永不消逝的仇怨


文 | 李维榕博士




离婚的道理,就是发现婚姻不能继续,但是对很多人来说,离婚不是过去的事,情断了,恨尤在,而恨,有时比爱更能把人拴在一起。
我又一次与这对母女会面
上次会面是一个月前。那自从父母离异后就一直觉得支离破碎的女儿,明知道无法弥补父母的婚姻,却不停地在自己身体上找毛病,四处求医。
她的社工说,上次见面后,虽然母女都握手言和,承诺要一同成长,走出深谷,但是才一转眼,女儿又继续从身体上找问题,这回又有新发现,说是膀胱发炎,而且找到一个新的医师,答应帮她一天排尿三次。
母亲一听到女儿又出现新症状,立即就怒气冲天,马上找那医师问详情。医师却说,病人不是小孩子,她的资料必须保密,母亲也不能例外。

第二次见面时,母亲仍是十分气愤,怪医师、骂女儿。第一次会谈时所达到的进展,消失得无影无踪。女儿见母亲生气,显得十分慌张,她说:「我叫医生不要告诉你,是怕你担心罢了,我明天就回去向他解释……。」母亲并不接受解释,狠狠地说:「我再也不听你的谎言,我再也不管你死活!」
这才发觉,一直以为女儿很知道怎样点中母亲的死穴,原来母亲只要一发难,她就完全失去阵脚。
女儿眼睛避开母亲,口中却说:「我最近在医院看到一个病友,也是对母亲很过份,骂得母亲很伤心。那情境好像是一面镜子,像我照到自己……」
她的声音好像很平静,每句话都说得小心翼翼,骨子里却是涌着澎湃的情绪。母亲也不望向她,继续述说自己一生的不幸,但是说的只是自己,每句话却都像是指向女儿。
此时此境,实在没有必要继续探讨这两个女性的矛盾。



我觉得自己对女儿的了解多一点,因此转向母亲,问她说:「你来自怎样的家庭?有没有一些过去的因素,造成你现在对女儿如此激动?」

她想了一会,说:「我也是来自单亲家庭,父亲很早就离开了,根本没有留下很深印象,只觉得母亲很伟大,一个人带大我们六个孩子。我排第五,虽然有时也会埋怨母亲重男轻女,只听两个哥哥的话,但是我们都很孝顺母亲,从不给她添麻烦。」言下之意,又是矛头向着女儿。
她停了下来,好像突有所思,然后说:「也许我自己决定离婚时,心中只担心着母亲,让她又一次面对最不想面对的现实。心中只想安慰她,加上儿子需要特别照顾,也许就忽略了女儿。」
说到女儿,她的眉心又不由自主地竖了起来,继续说下去:「女儿从小就跟我作对,十分难教,总是我说东,她就往西,我说西,她就往东。在我离婚前就已经是这样。」
女儿忍不住插口:「那时你拒绝与父亲说话,什么事都要我传话。」母亲说:「不找你传话,找谁?你总不能什么事也不管。」
女儿说:「连现在也是一样,仍得要我传话!」
母亲说:「现在他不给赡养费,当然也得有人找他。」

我原以为这父母已经离婚多年,没想婚是离了,但是他们的恩怨却是没完没了。离婚的道理,就是发现婚姻不能继续,但是对很多人来说,离婚不是过去的事,情断了,恨尤在,而恨,有时比爱更能把人拴在一起。
我问母亲,已经分手六年了,怎么仍走不出这一段已经完结了很久的矛盾。
她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看到自己的母亲失婚的苦头,从小就决定绝对不作单亲母亲,怎料仍然走向上一代的路。」
她又说:「离婚后,我一直要自己比他活得更好,活得更成功,但是,每看到女儿,就想起她的父亲,她的一举一动,都像父亲一样。」
原以为是女儿放不下父母的离异,原来那患有忧郁的母亲,才是那一直维护着这段不幸婚姻的始作俑者。



母女关系的牵连,原来是那么微妙、扑朔迷离,骤眼看去,以为是女儿偏帮父亲,与母亲不能贴心。看清楚一点,却发觉母女是一对连体婴、血脉相连。怪不得女儿总是往外求救,她需要逃出母亲的制爪,她知道不能把母亲的心魔,成为她自己的心魔。只是她无论怎样走避,都会继续肩负着父母,以及他们之间那剪不断理还乱的恩怨。
可惜的是,母亲在哀痛自己一生的失落之余,只看到一个不称心的女儿,看不到女儿对她的忠心。
参与这次会谈的一位同学,过后问我说:「我看到女儿是那么希望与母亲接近,尤其当她提及那面镜子,让她知道自己对母亲有多过分时,妳为什么不利用这机会,让她与母亲面向彼此、互相接触,消除彼此之间的误会?」
我想,看到母女如此相残的矛盾,人人都有一种自然冲动,想让她们相拥相亲,化干戈为亲情。
「为什么我不这样做?」
因为亲情是有代价的,一位悲伤的母亲,往往要求女儿以她的感觉为感觉,以她的经验为经验,而女儿必须放弃自我,才可以成功地扮演这个别人为她安排的角色。
两个严重受伤的女人,只会继续以没有效用方式去接近或抗拒对方。
家庭工作做得愈久,就愈觉得个人自我意识的重要,愈认为每个人都有责任要让自己活得好一点,才有办法亲近别人。
即使亲如母女,都必须弄好自己的界限,才有机会享受真正的亲情。



因此,我对女儿说:「我希望你先学习训练好你的膀胱,不要靠医生放尿。一个人如果连自己最密切的身体发肤,都没法控制,才是最最悲哀的事。」
而母亲,六年了,我问她,是时候真的把前夫踢走了吧?

当别人都向家人寻求慰藉,我却提议他们各自修行,好像违反了家庭的真义。但我确实那样做了。

很多人都以为,婚姻是一生一世,其实几乎近一半的婚姻,都会在半途死亡。 当婚姻完结时,孩子如何处理? 不做夫妻,如何继续做父母? 这是一个急切的问题!
很少遇到「干净」的离婚,大部分离异的夫妇,婚是离了,但是那一股恨意,始终把他们困住,让他们无法真正分离,这正是孩子最遭殃的时候。

孩子的最大心愿,就是把父母的手拴在一起,但是争斗中的父母,往往都是怒火中烧,很少留意到夹在中间的孩子是多么的绝望和无助。 我见到一些离婚多年的前夫前妻,时间并没有冲淡他们的敌意,继续以不同方式攻击对方,而孩子的教养,是一个维持他们继续斗争的好借口,只是如此一来,孩子就成为父母的战场。
我在香港大学的一项研究,就是用电脑程式量度这些离婚家庭的孩子,分析他们对父母的互动,有怎样的生理反应,发觉即使三、四岁的孩子,也可以有很大的波动。 最明显的是目睹父母的冲突,他们心跳速度,往往由一般的每分钟一百上下,跳到每分钟一百七十多,甚至近二百,试想这些小小的心脏,如何负荷如此激动?
其实即使不用仪器,这些孩子的波动也显而易见。 其中一个十岁男孩,听到父母彼此互相数落,忍不住站起来说:「我听不下去了,我要出去一下!」



不断旁述与一声不响
不在孩子面前争吵也没有用,一对父母故意在孩子面前装作平静,他们那十二岁的女儿却一样心跳加速,手汗增加。 我们问她怎么这样激动,父母不是谈得很好吗? 她说:「这不是真的,他们一转身就会再吵!」
有一对完全话不投机的父母,他们八岁的孩子在旁不断作旁述;当父亲埋怨母亲说话尖酸,他自言自语:「对呀,你是说不过她的呀!」当母亲宣布无法与父亲沟通,他又在一旁附和:「一早就说了免谈啦!白费气力!」
另一个七岁的男孩,面对父母的不和,干脆一声不响,大大的眼睛却在木讷的面上一直淌泪。
孩子对父母关系是超敏感的,他们的来临,完全是基于父母的结合,现在父母要分开了,却很少有人会征求他们的意见。 怪不得很多孩子都以为父母离异是因为自己犯错,要不然怎么好好一个家说散就散了?
有个十五岁的少女,父母已经分居两年,父亲也另组家庭,但是一提到离婚,少女就情绪失控,不断出入精神病院,她对父母说:「如果想我复原,除非你们和好啦!」此情此境,父母双方都不敢提出正式离婚,谁敢提出,就是与少女为敌!
感觉身体肢离破碎
很多研究都指出,离婚对子女带来很大的祸害。 美国最近一项长寿因素的研究,甚至发现离婚家庭的孩子,要比家庭没有离婚的孩子短命。 但是否因此就要反对离婚,那倒不必。 因为我们固然要尽力保护家庭的美满,只是有时婚姻真的到了不能再维持的时候,为了孩子而勉强留下,也不见得对孩子有好处。 长期生活在父母矛盾中的孩子,长大后患癌症和心脏病的比率,也比常人较高。

因此,问题不是离不离婚,而是当无可避免时,怎样将其伤害减少到最低?
Good divorce是一个有趣的概念,怎样的离婚才算是好离婚?
最近读到一篇文学家余秋雨与其前妻李红的离婚故事,让我十分感动。 李红嫁给余秋雨时,他们生活十分困难,她为了让丈夫有安定的环境写作,放弃了自己的追求,单身到深圳去打工养家,历尽辛酸,挨到余秋雨成名后,他却另结新欢,李红整个人都崩溃了,但是她并没有被打倒。
离婚后,她独自抚养女儿,经过重重困难,甚至给人扛水谋生,却能脱胎换骨,终于脱离心酸的打工生活,在深圳有了自己的事业。 回想自己一路艰辛走来,她深有感触地说:「人生有很多变数,如果我不离婚,世间只不过多了一个名人身后无足轻重的普通女人。是失败的婚姻成就了我,让我在困难的生活中找到了自身的价值。」
Good divorce好例子
李红本来是演员,是家中的掌上明珠,作为一个中年女子,她在被婚姻抛弃后,并没有哀怨和吵闹,而是靠着永不言败的勇气,迎来了生命的第二春,证实了离婚后的人生也可以活得精采。
她的达观,无怨无忿,让那负心人连同她的新夫人也感到无限抱歉。 而她那现已二十多岁的女儿,也成长得十分稳定和健康。
这是「Good divorce」的好例子。 父母亲的态度,是最重要的关键。因为孩子是最受父母态度和情绪影响的,父母释然面对,孩子就容易安定下来;父母对簿公堂,孩子就感到被利刀割成两段。
婚姻的失败,无论多么让人沮丧和不忿,请记得孩子正在看着、聆听着。 即使婚姻完结,我们仍需感恩,因为它给你带来你最宝贵的孩子,单是如此,我们就要珍惜、尊重、排除苦涩,重塑失婚后的精采人生。 夫妻做不成功,仍要学习做成功的父母!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可怕的不是离婚,而是永不消逝的仇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