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样是老公乱丢袜子,生了孩子后太太突然不能容忍的原...
一样是老公乱丢袜子,生了孩子后太太突然不能容忍的原因是...许皓宜
在心理学中,有个概念说得好:一个健康长大的成人,心里需要存在着一幅充满爱意的父母形象,包括有爱的父亲、有爱的母亲、以及相爱的父母。听到这句,我们心里难免滑过一阵叹息:唉! 这样美好形象谈何容易,岂是每个人都能拥有?
正因为这幅图象得来不易,当我们成为父母后,这图象中缺角之处也会随着孩子的诞生而浮现出来。 于是,原来在结婚之初还能忍受的小事,在孩子出生后变得难以忍耐;例如:先生乱丢袜子这件事,在生小孩前还能念一念就算了,但倘若有孩子后,乱丢的臭袜子被孩子捡起来放进嘴巴,这夫妻的梁子可就结大了!
孩子来了,幸福是跟着来了? 还是走了?
台湾的杂志做过一项调查,询问有小孩的夫妻,在小孩出生后,夫妻相处的状况,结果发现下列几个有趣的现象:
第一,小孩6~11岁时是婚姻的危险期。 在小孩处于这个年龄的夫妻中,有76%的夫妻会因为小孩的问题而发生冲突(超越整体夫妻的平均值55%);超过65%的夫妻仍然和孩子同睡(超越整体夫妻的平均值28%)。 第二,仅大约30%左右的夫妻认为「有小孩比没小孩快乐」、仅大约一到两成的夫妻同意「结婚后比较快乐」。 第三,教养是夫妻冲突的主因,原因包括夫妻对教养的理念不同、有小孩后会减少夫妻约会和谈心时间。 第四,妈妈对自己身为母亲的评分,比爸爸对太太身为母亲的评分整整低了将近十分;也就是说,即使丈夫觉得太太当妈已经当得不错了,太太对自己还是不甚满意。
这样的结果,难道就代表:「孩子来了,幸福就跟着走了」吗?
站在心理学的立场,我虽然认同有小孩的夫妻之间确实存在这样的现象,并我认为这并不代表「结婚后、生小孩后,幸福走了」,我更喜欢的说法是:「孩子出生后,我们才真正长大了」。
[*]「不满」非危机,是自我认识的转机。
在心理学中,我们认为幼儿迈向成长的开始,有一个很重要的元素,就是发现:「我的父母并非万能」。
一个玩具熊突然没电了,孩子哭着把玩具熊拿给妈妈,没想到,妈妈只用手摸一摸熊(换电池),这个玩具熊又重新唱出美妙的歌声…多神奇啊! 在这种阶段,父母在孩子心里是拥有魔法的。 直到有一天,他们开始体会到,父母总有修不好的东西、总有变不出的魔法,孩子才从这种「父母非万能」的「创伤失落」中(通常孩子是用哭闹不休来反应),学习到这就是真正的人生—这种能力便是我们时常听到的「挫折容忍力」。
身为父母,我们都懂这种心理历程,因为我们都曾经走过这种童年的失落。 但跨越那个童年的失落阶段后,我们也许很自然地忽略一件事:在婚姻中,我们也是从一个「婚姻幼儿」重新开始,重新面临被爱、被呵护、被关爱的期待,尤其在我们从「夫妻」晋升为「父母」后,体验「我们的另一半并非万能」的失落,学习婚姻中的「关系容忍力」。
只是,我们已经长大了,这种失落也许不再用哭闹、哭泣来反应,但会用「不满」来表现、用「争吵」来抒发…我们可能要花很久的时间才会发现,这种不满与争吵,其实夹杂着童年的失落,也夹杂着真正的「我」和「你」在婚姻中的碰撞。
这种「我和你」所产生的火花与碰撞,才真正让夫妻更认识彼此、靠近彼此,建立「我们」共同的家庭,而不再是「我」和「你」的家庭。
[*]孩子的问题反映心里的缺口,我们看到没有?
幼儿成长的过程是痛苦的,带着幼儿在婚姻中成长更不好受。 因为不管父母对我们再怎么好,在我们18岁以前的人生,总能找得到一些缺口和遗憾:也许是发生在成长中的一些重大事件,也许只是与父母性格特质差异的冲突…但依照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特别重视这些发生在与父母之间的关系经验,以及因此被塑造、定格下来行为模式,并认为这会留存在心中成为一种心理形象上的「人我关系」,操纵未来我与社会上其他人的相遇,以及与其他重要他人间的互动。
因此,当孩子出生,我们却觉得夫妻冲突变多时,也许可以注意下列的心理现象:
其一,有研究显示,身为妈妈的女性(尤其是新手妈妈),特别容易将「孩子带得好不好」等同于「我好不好」,甚至与「另一半对我好不好」扣在一起。 也就是说,如果我是个常常让孩子哭闹、却没办法拿出解决办法的妈妈,我会生自己的气,接着开始气另一半帮不了我的忙,觉得我嫁错了人、婚姻很糟—这种状况特别容易发生在结婚的前五年。 但其实这种对婚姻、对另一半的生气,源头是我对自己的生气。
其二,有了孩子后,夫妻之间的冲突常来自于彼此的某些坚持。例如,去公园玩,妈妈觉得应该要牵着孩子的手,不要让他乱跑、以免跌倒,爸爸却觉得妈妈小题大作,公园那么空旷、你管那么多做什么? …别小看这种无聊的小事,它常常会逐步累积存在夫妻心中的「不满」。
但当我们愿意从自己、从另一半对待孩子的差异上去思考背后的原因,就有机会发现自己心里的缺口、以及另一半对婚姻的需要。
[*]身为伴侣,我们在学习做点和原生家庭不同的事。
我们在童年时期,为了生存而在与父母关系中所压抑下的某些性格,在踏入婚姻后将重新开启;因此,孩子出生后,伴侣对彼此的理解与包容对我们的童年经验具有相当程度的修复作用,也将帮助我们的孩子拥有一个更健康的成长环境。
举例来说,一个刚从医院生产回到家的妈妈,她自己的母亲刚打了通电话来,听到孩子的哭声,忍不住数落了这位新手妈妈:「怎么让孩子哭成这样?」于是这位新手妈妈为孩子的啼哭感到焦虑不已——她匆忙地帮孩子换了干的尿布、给孩子重新喂了奶,并且抱着孩子摇来晃去,但孩子仍然哭闹不休…她为此感到挫折不已,想要冲回医院去给医生检查孩子是不是病了?
就在这个时候,她的先生走进房间,握着她的手,很温柔地将这位新手妈妈抱在自己怀里,跟她说:「孩子可能是刚回到家,还没适应家里的环境,我们要不要再观察看看?」
于是这位新手妈妈在先生的安抚下逐渐放松了下来。 她先是在先生怀里小声哭泣,接着因为疲累与放松而逐渐睡着了。 等到她醒过来,她的孩子也已经安稳睡去。
看到这里,也许我们会羡慕这位新手妈妈的运气真好,嫁了如此好老公。 但我们在临床上常常发现的是:大部分的时候,因为身为母亲的焦虑,让我们很难和颜悦色地告诉另一半「我们的需要」,或者担心他看轻我身为母亲的能力。
然而,焦虑的感觉其实来自童年时那个容易焦虑的心理形象,对另一半可能看轻自己的生气其实来自对自己不满的感受。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