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清晰的表达能增进理解
准确清晰的表达能增进理解话说,在某个部队曾经有过这样的一次命令传递:营长对值班军官说:“明晚大约8点钟左右,哈雷彗星将可能在这个地区看到,这种彗星每隔七十六年才能看见一次。命令所有士兵穿着野战服在操场上集合,我将向他们解释这一罕见的现象,如果下雨的话,就在礼堂集合,我为他们放一部有关彗星的影片。”
值班军官对连长传达道:“根据营长的命令,明晚8点,非凡的哈雷彗星将身穿野战服在礼堂中出现。如果操场上下雨,营长将下达另一个命令,这种命令每隔七十六年才会出现一次。”
连长对排长传达道:“根据营长的命令,明晚8点哈雷彗星将在操场上空出现。如果下雨的话,就让士兵穿着野战服前往礼堂,这一七十六年才出现的现象将在那里出现。”
排长对班长传达道:“明晚8点,营长将带着哈雷彗星在礼堂中出现,这是每隔七十六年才有的事。如果下雨的话,营长将命令彗星穿上野战服到操场上去。”
班长对士兵传达道:“在明晚8点下雨的时候,著名的76岁的哈雷将军将在营长的陪同下身着野战服,开着他那‘彗星’牌汽车,经过操场前往礼堂。”
这个故事很多人都曾读过,也会心笑过。一个命令经过层层传递,最后却被传得面目全非、笑点十足,造成这样的结果,中间那些负责传达的人当然有责任,但是最开始释放这道命令的营长本人也是脱不开关系的,如果他能将这道命令更清晰、准确一点表达出来,或许就不会有这样一出闹剧了。
我们平时与人交流时,也常遇到这样的“哈雷”现象。很多人在讲述某件事情或某个想法时,总是习惯于想到什么说什么,或者跳跃感十足,上一句话还没说透,下一句话又扯远了,既没条理,又不明晰,给人的感觉就像一团乱麻一样,云里雾里,不知所云。这样的交谈,不要说听懂,能听下去就足够“坚强”了。
有这样一句话很值得玩味——“世界上善谈者多,而会说话者少。”会说话,最根本的一点要求就是能准确而清晰地表达意思。余世维先生在讲有效沟通的时候,提到过一个沟通漏斗,这个漏斗理念是这样的:
你心里说的——100%;
你嘴上说的——80%;
别人听到的——60%;
别人听懂的——40%;
别人行动的——20%。
也就是说,当我们想表达十成意思时,嘴上只能表达出八成,而别人只能听到六成,能听懂的只有四成,最后,能按照我们的意思去行动的只有二成。这还是沟通比较到位时的结果。如果我们在表达时词不达意,说话不清不楚,那么,最后对方能够听懂的可能连一成都不到。所以,要想保证沟通的效果,要想将意思尽力传达到位,我们就必须从源头上去努力,表达上要尽量做到准确、清晰。曾经听过这样一个笑话:
在美丽的清华大学外,有一位青年学子礼貌地拦住了一位恰好路过的清华教授,这位青年有些敬畏地看了一眼教授,然后很虔诚地问了一句:“老师,请问怎么进清华呀?”
那位教授深深地看了这位青年一眼,然后语重心长地回答道:“努力学习,好好考试,才能进清华。”
青年愣住了,傻傻地看了教授一会儿,然后满脸通红地又问了一句:“嗯……老师,我其实是想问,进清华从哪个门进去比较方便,不用查证件……”
这下,轮到那位教授傻了。
这个笑话的真假无从考证,但是,之所以会发生这个关于“进清华”的美丽的误会,就是因为那位青年问路时表达太有歧义了,以至于连累了那位可爱的清华教授来了一通语重心长的教诲。
这位青年只是造就了一个美丽的误会,但是,真正在沟通之中,尤其是在一些严肃的、正式的交谈场合,如果表达上不准确、不清晰,那么,轻则造成误会、误解,重则造成事故甚至灾难。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一个关于报火警的小故事,某人家中起火,慌忙报火警,接线员问道:“哪里着火了?”报警人回答:“我家。”接线员无奈,又问:“我是问在什么地方?”报警人回答:“在厨房。”接线员很无语地再次问道:“我是问我们怎么去?”报警人不解地反问:“你们不是有消防车吗?!”
可见,一句话说不清楚,有时是很要命的一桩麻烦事。所以说,无论是为了将自己的意思表达完整,还是为了让对方无障碍地理解,我们都应该把话说得尽量准确、清晰些。
在踩踩,楼主辛苦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