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性攻人心,你能说服任何人
知人性攻人心,你能说服任何人
公元208年,刘备刚刚被曹操大败,只得退至樊口,此时情况危急,蜀军势单力孤,如果想要继续与曹军对抗,便只能与盘踞于江东的孙吴联手。于是军师诸葛亮,便主动自荐过江前去吴国,劝说孙权与刘备联合,共同抗曹。
此时的孙权,一直是按兵不动,观望成败。诸葛亮很明白孙权的心思:想战曹,怕打不过;想和曹,又怕被人耻笑。于是诸葛亮便对孙权说:“曹操今已平定北方,攻破荆州,威震天下。我主刘将军被迫退至夏口,将军量力而行。如果能够与魏国抗衡,便应该与曹操绝交;如若难以抵抗,就应该按兵束甲,早早投降。但如今将军表面服从,内心犹豫,事急而不决断,恐怕会误了大事啊。”
孙权听后心中自然不愉快,斜目而视反唇相讥道:“那按诸葛先生所说,刘将军为何不早日降曹呢?”
诸葛亮故意回答道:“古代的田横不过是一名壮士,尚且守义不甘受辱,何况刘将军是皇室后代,英才盖世,众士仰慕,如水归大海,又怎能屈从曹操那个逆贼呢?”
年轻气盛的孙权,被诸葛亮这字字千钧的话语给激怒了,起身拔剑道:“我不能以整个吴国和十万将士屈从曹操而甘受其挟制。我亦决心抗曹!”
随后又担心地问:“刘将军刚刚战败,之后怎能抵抗曹军呢?”
诸葛亮早就料到孙权会因心中的不踏实而发问,立刻分析道:“刘将军虽新败于长坂。但失散归来的战士和关羽水军,尚有万人。刘琦的手下也不下万人。而曹操大军虽然人数众多,但自北方远来疲惫,本已是强弩之末。再说,北方士兵不习惯水战,降曹的荆州战士,是被迫投降,口服心不服。孙将军若能派遣猛将,统军数万,与刘将军同心协力,一定能打败曹操。曹军兵败北撤,则荆、吴实力发展,天下三足鼎立的局面就会形成。成败在此一举,取决于将军的抉择。”
最终孙权做出了孙刘联合抗曹的决定,使以后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成为了可能。
这是一次十分成功的谈判,诸葛亮正是采取了攻心的办法,利用孙权年轻气盛、自尊心强这一特点,用激将法,使事情按着自己所期待的那样发展。当孙权决定抗曹后,面对孙权内心的不踏实与担忧,他又抓准对方的心理,巧妙地分析了他们取得胜利的必然性,同时又提出“三足鼎立”,这样诱人的局面,最终坚定了孙权联合刘备共同抵抗曹操的决心。
孙子兵法《谋攻篇》这样说道:“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即我们常说的“攻城为下,攻心为上”。
其实,用兵之道如此,说话之道亦是如此:攻心为上!如果说话只是漫无目的,毫无重点与策略的自顾自乱讲一气,也不去考虑对方的心理感受,恐怕纵使你费尽口舌,亦是难以打动对方,达不到自己的目的,最后虽然话说了不少,却是“竹篮子打水一场空”。而说话之时若能知人性、攻人心,了解对方的心理,然后有的放矢地去讲,便可事半功倍,无论是商场、战场、生活各个方面,你便能说服任何你想要说服的人,你便能“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齐景公十分喜好狩猎。他养了一些专门为他捉野兔的老鹰,而这些老鹰全部都是由烛邹来管理的。又一次,烛邹一不小心,一只老鹰逃走了。
齐景公知道了以后,自然勃然大怒,大发雷霆,并扬言要将烛邹推出斩首。晏子得知后,对齐景公说:“烛邹不可饶恕,其罪当诛,不能就这么轻易地杀了他,请您让我宣布他的三条罪状,然后再将他处死吧!”
齐景公点头应允。晏子便指着烛邹呵斥道:“烛邹,你为大王养鸟,却不尽心职守,让鸟逃走,这是第一条罪状;你使大王为了鸟的缘故,而要杀人,这是第二条罪状;大王把你杀了,让天下诸侯都知道大王重鸟轻士,这是你的第三条罪状。”
说完,晏子转过头对齐景公说:“好啦,大王,请您下令将他处死吧。”
齐景公听出了晏子话里的深意,细细思索后,只得说:“算啦,这次就恕你无罪好了。”
在这里,晏子对齐景公的劝说可以说是高明之至,劝说的自然而不露痕迹。晏子知道,齐景公是一个自尊心极强的人,身为一国之君的齐景公,自然也是说一不二、极要面子的,如果在气头上直言进谏,恐怕不仅帮助不了烛邹,还有可能把自己卷进去。于是,他便先顺着齐景公的意思说,在列举烛邹错误的同时,利用齐景公在意社稷江山的心理,从侧面告诉齐景公:“如果您杀了烛邹,全天下的诸侯都会知道,您是个重鸟轻士的大王。”从而巧妙地说服了齐景公,放弃了想要杀掉烛邹的想法。
熟知人性的特点,了解对方的心理,有针对性地去说话,去说服别人,才会更有效率,才会更容易成功。当你能够洞察对方的心理,知人性、攻人心时,你便可以说服任何一个人!
我收藏了亲爱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