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tty 发表于 2015-3-12 17:31:30

竞争:金钱和权力

竞争:金钱和权力

在我成长的20世纪80年代,美国正处于所谓的“贪婪的二十年"(Decade of Greed,20世纪80和90年代)。当时美国经济飞速发展,消费者欲望膨胀,人人追求“成年人玩具”——汽车、游艇、LV手袋等等;各种徽章和T恤上面追捧的是这样的口号:“死时坐拥最多玩具的,是赢家"。

那时的我,是一个观察力敏锐但内心缺乏自我认知的年轻学子,所以我也开始渴求那些权力和成功的外在标签。一段时间内,我对自己的感觉是建立在与别人——那些极其成功的人一4目比较的基础上。

比方说,比尔•盖茨。我大学毕业的时候,比尔•盖茨已经从大学退学,建立了微软,成了亿万富翁。他跟我之间甚至还有过那么一点点联系一他的妻子梅琳达从杜克大学毕业我刚好入学。每次读到关于盖茨的消息,我心里就一阵阵起急。跟他们相比,我都不知道到哪里去挣自己的第一个一百万。

然后是我在加州大学洛杉机分校商学院的一位同学。她一毕业就去了硅谷,一的车库租给了几个年轻人。就是在那个车库里,他们创立了一个搜索引擎公司,并把它命名为Google。作为公司草创时期的元老,她成为公司最早一批决策者之一。

那时的我尚未找到自己的发展路线,所以总会拿自己跟身边的这些杰出人物做比较。每当我读到关于他们的新闻,我都会问自己:"为什么这个人走在了我前面?她现在是什么头衔?”然后就是:"我现在走的路是正确的吗?我有没有哪儿做得不对?”

报纸还把这些成功人士的年龄赫然印在他们的名字旁边,简直像是专门为刺激我一样;特别是当有人跟我年龄相仿、甚至比我还小的时候,我更是头晕目眩:“我到底是哪儿做错了呢?”

可是所有那些刺激有没有给我带来一丁点儿的好处?竞争到底会不会激发我们更出色的表现?

在《不要竞争》(No Contest:The Case Against Competition)一书中,心理学家阿尔菲•科恩回顾了大量的研究结果,并得出结论:"一边倒的证据一致而明确地证明了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出色的表现非但不需要竞争,甚至可以说需要没有竞争”。他认为,实际上竞争机制正是通过将人的自我价值保持在低水平、并促使胜出者不断追求更多的成功而得以永久自保。“我们通过竞争克服对自我能力的根本怀疑,从而最终让我们弱弱的自信得到一些补偿。”

换句话说,如果我们通过竞争这种“透镜"来看待人生,最终只会觉得自己渺小。这一观点在政治学家赞德拉•凯顿《卸任后的生存》(Sumving Power)一书中得到了戏剧化的体现。这本书讲述了很多政治家卸任后的生活:有些人“活"了下来,有些人却沉入抑郁的漩涡无法自拔。

权力的光环真的会让人感觉好极了。做了副市长之后,我开始把自己当成个正儿八经的VIP,我总想着:"我走进房间时,要有五万名市府公务员站着行注目礼;我说的每一句话都很有意义,所以我走到哪儿电视台记者就跟到哪儿。”

但是当我的任期届满、洛杉矶新市长上任后,突然间所有的闪光灯都转向了他们。这迫使我对着镜子审视自己:"如果我不是洛杉矶副市长,我又是谁呢?"我感到无所适从。我追逐外部的奖赏太久,真正的自己已经走失了。

我那时才35岁,人生的路还长。这个时候我需要认清自己,丢掉公众眼中的那个形象而去建立一个独一无二的自己。也是从那时起——卸任之后,我才开始积聚来自内心的真正力量。

那些"坐拥最多玩具而死的人”,跟其他人一样,两手空空地离世。这让人挺困惑的。毕竟,我们从上学开始,就被训练成只会通过高高低低的排名来看待周围的人。作为学生,我们的"工作"就是要冲到那个排名的最前头。一旦离开学校进入真实的社会,舰长巨大的排名表就消失了。

当我们透过高度竞争的棱镜来看待和折射自己的生活时,其实只是在贬低自己。这世界上总有人比我们更成功,也总有人不如我们。而这一切跟我们的生活完全没有关系一别人不是我们的标准。你的人生不同于我的人生,我们的人生也不同于其他任何人的人生。

作为人类,我们互相之间的关系是彼此联结而不是互相排列。所以,让我们为共同拥有的人性而欢呼吧。事实上,我们拥有的共同点远远超过不同之处。明白了这一点,我们会与周围的人更有效地联系在一起。

境由心生


几米 发表于 2015-3-16 22:12:31

金钱和权力对男人和女人都同等重要

菱紫 发表于 2015-5-21 20:56:15

速度,火钳刘明!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竞争:金钱和权力